【悼念李占祥】成瑾:纪念恩师李占祥教授

发布时间:2018-04-0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令我分外伤感,我的恩师、博士生导师——李占祥教授于3月20日清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亲人、朋友、学生,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教育事业、管理理论,离开了他念念不忘的人大和恋恋情深的祖国。

3月20日一睁眼,我就看到肖师姐在微信群里发布的通知:李老师已经走了!我怔了半天,不知何时,泪水悄无声息地滑落,无语凝噎。前一个周四,王师姐悲伤地告诉我,老师病重了,要有时间赶紧来,免得遗憾。周二凌晨我在一个deadline前提交了一篇论文的修改稿,准备周二下午赶到北京,周三去探望老师。没想到,仅这几个小时,就和老师阴阳相隔了!人生有时候比戏剧还戏剧,想来真是每个时刻都需要珍惜,才能不留遗憾。

我们敬爱和亲爱的老师,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一)作为管理学者的老师

1.面向实践的选题原则

在老师去世的这段时间里,我反复去寻找老师的踪迹,看他出版的文集,透过那些铿锵有力的语言,气势磅礴的论述,我深刻领会到了,这是一个真正的管理学者。我们在学校里不断被学术GDP牵引,发表一篇又一篇的论文,我们的简历都会赫然写着发表了多少SSCI的文章,FT期刊多少,A多少,B多少,中文核心期刊多少,获得多少头衔,但独独缺少的是我们的学者有什么样的核心理念,有什么样的原创理论,对中国企业有什么样的指导和帮助。打开李老师的文集,共分为七个部分: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国有企业改革与活力研究,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企业可持续成长,矛盾管理理论以及后现代管理。这种选题方向与我们当下为发文而选题,为国际期刊而选题的思路截然不同,均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都是时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去世之前,曾经千叮咛万嘱咐张师兄托话给我们,务必关注中国企业实践问题。老师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在学术之路上的指路明灯。

2.构建管理理论的巨大勇气

李老师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创造中国式的管理理论,最典型的是矛盾管理学说。杨师兄认为矛盾管理学说是管理丛林里面的第十三种方法。我觉得总结得非常棒。再细细品位,矛盾管理学术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流派,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思维。近三十几年来,中国的管理学界受西方管理学的影响至深,在思考问题时几乎是直线思维,非黑即白,矛盾管理学中那种辩证的思维、转化的思维、对立统一的思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周易》、《老子》的思想高度一致。去年(2017年)参加杨杜师兄等组织的“最懂中国管理”论坛,看了矛盾管理学的相关论述,更加深了矛盾管理学作为基本管理思维的论断。无论管理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管理与应用管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杨杜),还是管理实践中的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工作、管人与管事、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现场管理与市场管理、有形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负债经营与自力更生、职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法制思想与德治思想(李占祥)等都可以用矛盾管理学的思想做很好的注解。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加多维、更加深刻。现在管理学前沿中探索性开发与利用式开发,资源稀缺与巧创能力、领导力中的恩威并济、国际并购与本土融合等能在矛盾管理学的视野下得以统一。

老师对理论有一种非常的偏好,而且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很强。在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资本作用异常突出的时代情景下,老师又开始对管理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构建后现代管理理论,重新思考企业与市场、人与自然、资本与知识、还原与整体、均衡与非均衡、绩效与防范、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十几年后再回望这些观点,能看出老师当时的高屋建瓴,一针见血。

3. 扎根企业实践的治学方法

因为我入门较晚,老师指导我时已经78岁高龄,我没有像其他师兄、师姐那样追随老师亲入企业做一线调研,但老师一直鼓励我,做管理,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一定要下企业、做调研,多学习企业的优秀经验,多研究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博士毕业时,对这些金玉良言没有深刻体会。随着教师生涯的增加,我越来越体会到深入实践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管理学者,如果不能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所做的学术不会受人尊重,在课堂上也不会有真知灼见。后来母校人大每年都举办案例研究论坛,我都积极参与、投稿,致力于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构建理论。现在看来,深入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似乎是李门弟子的一个基因。从包政、杨杜等著名实践派,到对案例研究有深厚研究的王凤彬师姐,还有对管理咨询着迷的王西麟师兄等都坚定地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另一方面,我们师门从事政府或企业工作的沈炳熙师兄、王绪君师兄、高蔚卿师兄等都有着很强的理论偏好,他们工作繁忙,但一直爱做理论研究、爱写书,坚定地走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其他师兄师姐就不一一赘述)。

(二)作为教育专家的老师

作为管理学者,李老师有历史的责任感。作为教师,李老师有历史的使命感。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育他的学生;同时,他以自己的美德身教言传,感染着他的学生。

1. 老师开放、包容、执着、谦逊,对学生有深刻的爱

老师思想开放、包容。我最开始报考老师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去拜访他,老师说你要重点看德鲁克的《管理的责任、任务和实践》,这是一本集大成的书。等我后来翻看各位师兄的回忆录,才知道在八十年代,李老师就让他的学生去读这本源自西方的经典之作。八十年代,那个时代对我是多么久远,但老师能始终如他所言,学习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思想是非常的开放、包容。

关于老师的包容,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一件事情。诚如我上文所言,老师作为德高望重的管理学者,一直倡导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人大之前的博士论文基本都以洋洋洒洒的论述为主。在管理学科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案例研究、实证研究之风蔚然兴起。当时高校有不少老师对这种方式非常抗拒,当我们当时的博导,以八十高龄,鼓励我们去尝试、学习新的方法,并在开题等环节请来年轻的海龟老师进行指导、把关。这种勇于学习、勇于改变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

老师非常认真执着。老师指导我做博士论文时,已经接近八十岁高龄。当时我把十万字的博士论文交给他,心里深觉审阅论文会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当时老师带着厚厚的眼镜,一字一句读过,手写着批改意见,看得人心动。还记得师姐论文外审,意见回来,老师觉得论文分数不对。自己一项一项重新核分,评审分数真是错了。老师非常生气,“这样的评审,怎么能这么不认真,这么对人不负责?”“这种做事不认真的人,怎么得了?”这些小小的细节,质朴无华,却深深打动人心。

老师非常谦虚。我在人大读硕士时,商学院为李老师准备了盛大的从教50周年的贺典。当时对泰斗人物的报道,让我对李老师心生敬意。又听说商学院的杨杜老师、包政老师等都是李老师的学生,我更对老师产生一种神圣感。等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拜访老师的时候,发现他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谦和。老师鼓励我好好复习。我当时如沐春风,感觉“大师真是不一样”。后来,等我成为老师的学生,我问他,您觉得您为什么获得这么多的赞誉?老师说,没什么呀,我弄得早,而且活得长,其他有几位老师已经去世了。老师说的这些话非常平实,非常自然。和现在遍地的大师、大牛相比,老师的美德不伐自彰。

老师深深地爱着他的学生,在我能听到的所有故事中,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都呼之欲出。老师所做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从学生角度去思考,看怎样对学生更有帮助。读博间,我生出各种念头,想出国交流访问,也想去企业实践。每每和老师说起,老师总说,好事情,你去尝试,非常好。老师还非常善于鼓励学生,我的博士论文最开始既没有案例,也没有实证,只有观点和论据。这在人大博士论文转型期间,我也惴惴不安,不知道这样的论文是否合格。李老师看完论文,和我说,你的论文写得很好啊,就是缺实证。缺实证,各位听听,在论文里缺实证,已经不是缺很少的一部分了,而是缺很大一部分。但老师风轻云淡地说,你去补一下,其他部分很好。我也很受鼓舞,探索案例的写法,虽然当时写得很不成熟,但在短时期内,我依葫芦画瓢,竟然也写出了看着比较规范的有案例研究部分的论文。现在回看当初的论文,案例的写法非常粗浅,但是经常让我莞尔的是老师那句话“你的论文写得很好,就是缺实证”。他老人家可真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学生也真有信心。

2. 老师品德高尚,用他的美德感染着学生

老师非常爱帮助别人,做事总是带着赤诚和热情。同门师兄师姐的故事我不细说,我一去北京,就去看望老师,临走前,老师总说,“成瑾,你北京有什么事,尽管找我。”老人的真诚让人暖心,在老师家门口,我总能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老师也非常有人文气息。在读博期间,当老师知道我怀孕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好事啊,祝贺你。我当时那么担心,这个祝福让我的担心烟消云散。在老师那里,他没有想着没有预先告知的对权威的蔑视,也没有多想前程富贵等云云,他的做法与看法与我们想的非常不同,他对生命的尊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刻。

老师也是非常体谅之人。我在读博期间,也会从老家拿一些土特产给老师做礼物。前两次,老师非常严肃、认真地和我说,你们现在不上班,没有收入,不要给我带礼物,以后拿了我不要,老师的这种体谅也让我深为感动。后来等我工作了,想约他外边吃饭,他总是说,不要出去破费了,家里下个饺子就好了。好几次,本来我想请客,都变成了在老师家里蹭饭吃。各位看看,我们亲爱的李占祥老师,是不是让很多老师汗颜呢?

老师是非常有精神追求之人。在我记忆之处,老师住在人大两居室的房间里,里面的生活用具都非常简朴。我现在记忆犹新的是老师家的一个大碗,实际上那个碗已经破了,老师和师母竟然创造性地用胶布把碗粘起来继续使用。等老师搬家的时候,他那些家具不忍心扔掉。正好我母亲在涿州,我就把老师的家具都搬到了涿州。老师心里感觉自己的家具有了好去处,又帮助了别人,非常高兴。现在我家里还摆着吴玉章老先生坐过的椅子,有着老师、师母深厚感情的橱柜。我母亲看到这些家具,感慨一句,你们人大的大教授,这么节俭?我心里在想,因为我们老师对物质的东西这么不在意,所以才对精神的追求那么在意!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我和我爱人把老师家的家具搬走了,没有收拾屋子。结果有一天,接到老师的电话,严肃地批评了我,为什么搬走家具不收拾呢?我辩解到,当时要收拾,房产科的人说,就要拆了,不要收拾了。老师生气地说,做事要有始有终,这关乎声誉问题。我的房子搬走了,要干干净净。我的脸红到了耳根,明白自己错了。老师一生非常珍惜自己的声誉,各方面都要求完美,善始善终。现在年岁渐长,更是体会到了老师那种对自我严格要求的可贵。

想写的还有很多很多,不知道从何下笔。最后,我还想表达的是对我们师母的敬爱。她是那么慈祥、那么端庄、那么温柔、那么体贴。虽然年近九十,有时候我感觉她像二三十岁的小姑娘,那样的善良、童真,那么的清澈、明媚。师母简直是女性的完美典范!教书育人、相夫教子,每个角色都完美承担。她和老师一路走来,谱写了最浪漫的一首歌曲。

现在那个勇于开拓、精进进取的老师走了,那个赤诚热情、执着追求的老师走了,那个话语铿锵,有燕赵豪迈之气的老师走了,那个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老师走了,那个我们挚爱深爱的人走了。他不负此生,不负时代。虽然他离开了,在我们的心里,却树起了丰碑。

值此清明之际,我写一首小诗悼念亲爱的老师:

清明念恩师

清明时节烟雨濛

人独坐

忆恩师

述衷情

绝世风华

谱写春秋

满腔赤诚

爱遗人间

不负青春白头

不怕似水流年

音容笑貌留不住

花开花落太匆匆

思念如蝶又如风

愿君他乡若故乡



作者:成瑾(李占祥教授2004级博士生,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于2018年4月5日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