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涛:中国资本市场情境下的会计逻辑和应用问题

来源:宣传信息事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3-12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王玉涛。我今天给大家讨论一下,中国资本市场情境下的会计逻辑和应用问题。我分三个部分和大家讨论。第一,中国资本市场的情境和现实到底是什么?第二,在中国资本市场情境和现实中,会计有没有用?到底有什么用?第三,中国资本市场情境到底为研究者提供了哪些有趣的研究话题?

我们首先说第一个,中国资本市场的情境和现实是什么?我想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谈起。

尤金·法玛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将有效市场假说定义为股票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即股票价值发现的过程。那么为了应用,他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分为三种类型: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弱式有效是指股票价格充分反映了过去股票价格包含的信息;半强式有效是指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了过去股票价格中包含的信息,还对公开的信息作出了充分的反应;强式有效是指股票价格对所有信息做出了反应,包括过去股票价格中的信息、公开的信息,尤其是对未公开的信息做出了反应。

即使做出这三种分类,在现实应用中也存在问题。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我们会观察到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公司要进行资产注入或者资产并购,在这个消息公布之前,股票价格就上涨了,等消息公布之后,我们发现股票价格不再涨或者还有所下跌。根据强式有效或者有效市场假说的说法,我们似乎观察到,在消息公布之前,股票价格就已经做出了反应,似乎(这就能)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是强式有效的吗?当然,我们了解股票、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人会有另外一种解释,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是信息的提前泄露。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分类或者理论如何应用到中国实践。

我们可以从其他两个方面(解释)。第一个是股票价格有没有快速、充分的反应,第二个(是)投资者是否获得了超额回报率。什么是超额回报率?超额回报率就是投资者获得了除公司正常经营以外的、或者是超过了投资者预期的、或者是超过了市场预期的额外的收益率,叫超额回报率。那么我们应用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就能)很好地来判别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些特殊的制度规定,例如T+1、涨跌幅、缺少做市商制度、没有卖空机制等。我们以涨跌幅为例,如果一个信息公布之后,理应上涨20%,但是由于涨跌幅的限制,当天的股票价格只涨了10%。那么这导致股票价格并不能充分地、迅速地反应,同时投资者在股票涨停之前买入的话,可以在第二天继续涨10%之后卖出获利。所以在这些制度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可能不那么有效。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在中国资本市场情境中,会计到底有什么用?根据理论,如果市场有效,我们会计上所做的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会计判断都不会影响股票价格。因为什么呢?因为投资者在市场有效性的情况下,能够看穿会计政策背后的经济事实。但是如果市场不那么有效,会计就有了作用。我们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或者两个部分来加以分析。第一,如果离开市场有效性,学者和机构投资者到底在研究什么?很多人在研究交易策略或者套利收益,研究动量效应、反转效应,研究功能锁定。以动量效应为例,很多学者在研究,如果根据过去股票价格的上涨,而形成上涨的趋势(即动量效应),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预期,预期未来的价格还继续上涨。那么投资者可以在发现一个股票持续上涨之后买入股票,等这个股票继续上涨之后卖出,从而获得套利收益。套利收益,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什么呢?依赖于有些投资者掌握信息,有些投资者不掌握信息,或者说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劣势,也就是说投资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第二个我们再来看,会计在这里面为什么会有用?是因为我们可以把投资者分为了解会计的人和不了解会计的人,那么了解会计的人就能掌握信息优势,具有信息优势。会计上面有一些指标或者信息是具有前瞻性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例如预收账款。预收账款发生在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客户为了买企业的商品,会提前把钱给企业。例如房地产公司,我们买的都是期房,房地产公司就收到大量的预收账款;还有我们所知道的贵州茅台,因为经销商都想买贵州茅台的酒,所以贵州茅台拥有了大量的预收账款。这预收账款在会计上为什么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呢?是因为当企业将生产的产品交给客户之后,我们就可以转化成收入,转化成利润。这样的话,了解预收账款这一特性的投资者就可以做套利交易。怎么做套利交易?我们可以观察或者找到哪些公司(在)今年或者近几年预收账款大幅上涨,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等着这些公司的收入或者利润实现形成利润上涨之后,我们再卖出获利,这就是一个套利收益或者套利操作。但是要想形成套利交易和收益,也需要另外两个条件。第一如果资本市场有效,我们是无法形成套利收益的,因为如果市场有效的话,每一个投资者都了解预收账款的这一特性,都会在观察到某些企业预收账款大幅上涨的时候买入该公司,所以股票价格在预收账款上升的时候,就已经上涨,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反应。那么即使市场不有效,我们是不是一定能够获得套利呢?还需要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其他投资者功能锁定于会计利润。也就是说,在将来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利润上涨的时候,有些投资者观察到利润上涨需要去买入,有这样一个买入操作,那些在预收账款上升时买入、在利润实现、其他投资者买入时卖出的投资者才能获得套利收益。

第三个问题,在中国资本市场情境中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研究机会呢?因为会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从三类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可以看出来,一个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一般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传递者,或者是解读者,如分析师,或机构投资者;最后就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投资者。我们刚才讲套利策略或者套利交易的话,是指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会计信息或者对会计知识的掌握,获取套利机会。当然,我们中国政府尤其是财政部和证监会,不断制定一些监管政策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或者是改善企业信息环境,或者是改善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例如,我们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度,几乎每年都在变化,试图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同时我们财政部证监会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做市商制度、卖空机制、沪港通、深港通,还包括问询函、关注函等一系列制度,都是为了约束企业行为,改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这种制度变迁或者特有的制度背景,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机会。

我本人在过去几年内一直关注机构投资者的调研这一事件。我们知道,所有的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或者作出决策之前,都有可能去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数据。中国深交所从2009年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哪些机构来公司调研、哪一天来公司调研、调研的内容是什么、谁来接待等信息,这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来检验机构来公司调研前后是否获得了信息,如果获得信息,股票价格是否会上涨。这个检验是为了回答机构投资者调研、这些特殊的数据或者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的信息披露,到底是否具有信息含量。我们的检验(见下图)发现,机构调研之后的当天和第二天,股票价格的确形成了上涨,说明机构调研获得了信息,并且具有相应的市场反应。这一研究说明,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可以将这个研究发表到国际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做了这些研究,如何应用到实践。我本人的体会是,就以刚才我做的实地调研所带来的市场反应发现为例,我自己曾经构造过一个交易策略。因为我们观察到机构调研当天和接下来这一天股票价格会上涨,我可以做出一个卖出的交易策略,也就是说如果当天股价上涨,公司机构来调研,股票价格涨了,我可以卖出。等股票价格跌回来之后,我可以再把股票买回来,所以能够形成卖空的交易策略。当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个买入的交易策略。我们可以统计某一个公司在过去几年内,到底是哪一个月机构来调研的人数和次数最多。例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以有一个公司是6月份来调研的次数最多,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可以在5月底买入这支公司的股票,在6月份机构真正来企业调研的时候,当观察到股票价格上涨之后,我们可以卖出,从而获取套利收益。

最后我总结一下:第一,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会计的确非常有用;第二,学者们应该好好思考和研究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思考如何将中国有趣的研究和话题发表到国际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第三,学者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将我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

谢谢大家。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