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英:我们为什么着迷社会企业

来源:宣传信息事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3-20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王建英。

从2017年开始,人大商学院的十多位老师发起合作,调研了国内十多家社会企业,在70多小时的现场调研基础上,结合人大商学院对社会企业界定理论框架的研究成果,出版了《社会企业家精神》一书,从管理和创新的视角,仔细刻画了中国社会企业的面貌和社会企业家们的实践。通过“社会企业家进人大”系列讲座和即将在MBA中开设的社会企业创新课程,人大商学院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跟踪社会企业实践和相关的研究、教学。

在我国过去40年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价值的创造上。在今天,如何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成为我们国家上上下下共同的话题。这种和谐,即包括维护所有人尊严的社会和谐,也包括重新审视人与环境关系的自然和谐。与过去不同的是,对于这个话题,人们不再仅限于讨论,而是积极参与和行动。企业更多地关注它们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政府更多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两类传统机构之外,我国公民意识崛起形成的社会力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通过社会创新,带动社会资源投入与和谐包容相关的各个领域问题的解决上,这就是近些年呈现出燎原之势发展的中国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不是采用传统的施予方式,被动解决社会问题导致的后果。社会企业的创新,是将解决问题的机构、解决问题的人和被解决的问题放在一起,从管理学、社会学甚至政治学的角度进行跨领域的实践和探索。他们着力聚焦社会问题本身,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去探究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的社会机制。他们投入资金和人力,借鉴商业的运营效率,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和政策进行相关改善。

它们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多种多样。它们触达社会融合的各个领域,例如通过提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服务和产品,提升贫困儿童的基础素质;通过构建乡村田园综合体,引导知识、文化、人力资源回流,回复乡村生态;通过二手衣物循环自我造血,用文化和艺术凝聚新工人力量,提升社会各阶层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建立洗车中心、黑暗对话中心等,创造残障人士平等服务社会的机会,在面对面中消除偏见。它们触达自然和谐的各个领域,例如构建自然保护与原著民之间的良性利益循环;回收人类废弃物重新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研究和提供更为环境友好的生产资料等等。

社会企业采用的管理,正是人大商学院一直以来所推崇和追求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管理的根本理解——那就是强调人的尊严,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强调社会成员共识基础上的包容发展。我们对社会企业界定的重要一条,就是社会企业对社会使命的坚持,它们为实现这个使命而进行的整个组织、流程,必须对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进行均衡考量和保护,这些利益相关方,即包括所有的人,也包括良俗和环境。

中国社会企业所表现出的创新和管理的特殊性,使之在过去企业和政府不可为的领域而为之,让人大商学院的老师们为之着迷。比如以下10个方面的问题:

1.什么因素可以解释人们为何建立社会企业,以及社会企业早期发展的成败;

2.社会企业的伦理问题和由于社会属性带来的风险问题;

3.社会企业在实施传统策略(例如修辞策略和拼凑策略)时与商业企业的差异;

4.社会创业如何克服早期资源不足的限制;

5.社会企业如何有效建立组织身份和社会身份;

6.“创业热情”在社会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7.“同情心”对社会企业早期发展成败的作用;

8.如何处理社会使命和商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持续发展;

9.社会企业业务多元化的策略;

10.“使命漂移”的原因、机制和对社会企业绩效的影响等等。

目前在国际研究上,这些也是具有挑战性、等待回答的问题。

我们自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新的实践和挑战进行跟踪和研究,将社会企业的创业、创新、管理、解决问题的机制经验教训进行梳理和传播,这也是我们作为商学院教师自身的社会使命。

欢迎关注人大尤努斯中心公众号。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