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与实践》

来源: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10-22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管理成为可能;国际之间贸易环境的宽松和开放,加大了全球优良物资的流通;跨国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展开,也促进了大量本土化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技术能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条件下,实施国际化管理是企业的重要经营战略。新世纪以来,后发国家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原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本地劳动市场、国家制度、政策支持、独特的文化使这些后发国家的企业依据本地化优势积极进行国际化市场开拓;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中依据制度差异、文化差异所进行的员工管理、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均进一步凸显了与传统国际管理过程中强调市场—资源链条所不同的资本—技术链条。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应用,深度差异化战略和利基战略所体现的消费个性逐渐取代面向大众的战略安排,成为新时期本地化国际经营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代表,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已从八十年代重点区域开放、吸引港澳台及东南亚企业来料加工、进行原材料国际贸易,九十年代明确开放外资许可本土经营行业、兴建各层次开发区、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到新世纪以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重大变化。形成了特征明显的企业国际化发展三阶段:1978-1991年外资引入探索阶段,1992-2000年对外政策完善与中国企业初步国际化阶段,2001-2014年入市后国内市场国际化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国企业国际的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具有较大规模的中国本土企业如华为、中国移动、联想集团等,通过不断扩充海外市场、增加分支机构等方式迅速发展成为了国际型著名企业或集团, 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纵观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其成长路径充分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转型双重变动密切相关,企业的行为受到外部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深远影响。因此研究中国企业离不开对中国转型过程的深层次理解,离不开对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全面解析,离不开创造性地把握国际化战略研究的新思路。只有对外部环境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广泛观察,才有可能揭示中国企业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发展前景,实现探索规律与指导实践的有效结合。基于如上变化,本书通过回顾国际化战略的热门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视角逐渐从聚焦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过程本身转向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背景下分析范式多样化及研究主题多样化;研究主题逐渐从技术、行业、资源和区域市场等经济环境要素分析逐渐转向国际化过程合法性资源管理、基于管理沟通过程的员工管理、组织过程管理、文化及政治冲突管理、经营模式与创新管理;研究对象也逐渐从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国际化活动转向关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经营活动以及后发国家企业进行的国际化活动。

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型

基于以上讨论,本书,《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与实践》,从中国企业国际化历史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构建、人力资源改革、企业社会和环保责任,以及跨文化管理六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与实践》一书基于所提出的企业国际化研究模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较为成功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跨文化管理等的管理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理论化。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分别从宏观视角和企业视角出发,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环境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和国外环境的一般性变化趋势;与此同时,梳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进而提炼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由于可用材料及历史文献等二手资料的限制,本书在该章主要从对外投资方面进行验证分析。从第二章开始,本书以专题形式分别对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创新、社会责任、文化与政治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进行初步总结,并以国内市场战略决策与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团队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与政治差异性等十篇论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与总结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意义,进一步揭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践对国际化理论的贡献。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