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8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此发展目标下,如何统筹推进全国高质量绿色发展尤为关键。
制造业集聚拉动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推动了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污染排放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深入探究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空间传导机制,有助于了解制造业集聚现状与绿色发展的契合程度,对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针对制造业集聚的污染关联机制和相应的绿色发展实践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陈志远老师与其合作者撰写了论文“制造业集聚、污染关联机制与绿色发展实践路径—基于空间溢出模型的研究”,并在期刊《统计研究》上发表。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对污染排放的空间关联机制。模型的均衡条件显示制造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对当地市场和其他城市的产品价格指数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市场的均衡需求,并进一步通过影响生产而作用于当地的污染排放。因此,某一地区的污染排放不仅受本地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这体现为污染排放的空间关联性。基于均衡条件导出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发现: 本地制造业集聚对本地污染排放具有倒U型影响,其他城市制造业集聚对本地污染排放具有U型影响,多数城市仍位于拐点左侧,即本地制造业集聚加剧了污染排放,其他城市制造业集聚降低了污染排放,位于拐点右侧的城市以东部城市为主。通过计算制造业集聚的平均直接效应和平均间接效应,本文发现整体上制造业集聚降低了污染排放,且制造业集聚在城市间的分布更加均衡时,该降低效应更加凸显。
本文研究结论与现实中许多城市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实践高度契合,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路径支撑:一种路径下,城市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制造业结构优化,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下,企业加速推进绿色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实现本地制造业高质量、高程度集聚,从而越过倒U型拐点,充分发挥本地制造业集聚的竞争效应和结构效应,促进城市减排,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另一种路径下,部分服务产业发展领先的城市将主要制造业向周边邻近的工业城市转移, 强化产业优势,加速向服务型城市转型,从而服务型城市自身环境污染水平显著降低,同时还对周边工业城市释放充分的环境正外部性,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本文研究发现有效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引导产业承接与产业转移有助于治理地区及城市群的环境污染。因此,制造业节能减排的最终着力点仍然是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而提升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借助市场力量和政府有效监管的共同作用。为此,实现国家层面的绿色发展,需要健全区域利益共享与协调补偿机制,加强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关联,避免出现污染密集产业过度集聚的情况。
已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