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否应该快速扩张到制度迥异的海外市场?

来源: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10-30

在全球加速进入数字时代之际,信息交流日益便捷,企业越来越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将产品出口到很多海外市场。比如在广东和江浙,有很多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通过阿里巴巴或敦煌网平台,在创业后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将产品出口到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这在以往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企业出口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会展、渠道、人才等,而且国际市场的试错成本很高,企业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才可以达到这么高的国际化水平。这类现象级的国际新创企业(又称天生全球化企业),颠覆了传统的循序渐进国际化理论,在过去二十年时间里,引起管理学者对如下问题的强烈研究兴趣:国际新创企业的快速国际化,对企业究竟是利是弊?

现有国际新创企业文献,从进入国际市场早晚(earliness)、国际业务占总收入比重(intensity)、国际市场的跨度(scope)三个方面研究了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跨国制度距离(institutional distance)。比如,企业甲和企业乙同时创业,但是甲在创业第一年就将产品出口到制度迥异的目的地,而乙则花了五年时间才将产品出口到该目的地,那么甲和乙在制度维度上的国际化速度是不同的,而这种跨越制度距离的速度所带给企业的机遇(制度学习效应)与挑战(快速跨越制度距离所造成的消化不良)也是截然不同的。

基于该理论空白的思考,我院邓子梁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与其合作团队重新概念化企业国际化速度,将其定义为一段时间内企业跨越制度距离的速度,然后考察跨越制度距离的快速出口扩张与公司整体绩效之间的关系。作者将方向性纳入出口扩张,并假设当国际新创企业向上快速出口到更开放国家时,制度学习效应抵消了制度消化不良效应,该关系为正;而当快速向下出口到更不开放国家时,制度消化不良效应大于制度学习效应,该关系变为负。我们还假设:国际新创企业所在母国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调节上述的国际化速度——企业绩效关系。作者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新创出口企业面板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实证结果支持这些假设。该研究探讨了超国家(supranational)扩张方向和亚国家(subnational)来源地的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共同作用,推进了制度理论相关文献的演进。该研究对于企业的国际化速度、海外制度认知、国际业务目的地、国内选址等诸多战略考量,皆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已发表论文

邓子梁, Jean, R. J., & Sinkovics, R. R. (2017). “Rapi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across institutional dist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UT Dallas 24; Financial Times 50; 2016年影响因子5.869), DOI: 10.1057/s41267-017-0108-6。论文链接:http://rdcu.be/w4C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

1、邓子梁(主持人),新兴经济体天生全球化企业国际扩张与绩效关系研究,青年项目,2013.1-2015.12,项目号71202149。

2、邓子梁(主持人),天生全球化企业回归母国市场:基于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面上项目,2018.1-2021.12,项目号71772175。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