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下的产业政策

发布时间:2024-11-20

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争论的前沿理论研究和重大政策实践问题。从支持产业政策的研究来看,产业政策可以起到纠正市场失灵、扶持幼稚民族产业发展和实现新兴产业的技术赶超等作用。而反对的观点则认为,产业政策由于其选择型的特征会造成资源配置扭曲、低层次地方政府能力的不足可能会导致产业发展方向的偏差和政府资源错配,甚至法律监管机制的不完善还会造成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寻租腐败。事实上,产业政策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具有不可或缺的普遍性。在全球产业战略安全布局重塑的背景下,我们看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面批评和限制中国采取产业政策,一面纷纷采取各种产业政策来干预和扶持本国的重点产业的发展。而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政策的导向必然是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产业政策转型既要着眼于短期内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更要维护产业创新发展的长期战略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其中,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将是促进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于产业政策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是否需要产业政策,而是在于如何实施。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助理教授陈志远及其合作者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下的产业政策”针对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体系下,国家如何制定和实施最优的产业政策和组合策略这一问题做出了科学系统的回答。

论文区别于以往关注产业或创新过程孤立环节的研究,以独特的视角整合了生产和创新系统,构建了基于一国创新链和产业链分工和融合体系的理论模型,来分析和评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理论方面,论文构造了一个产业均衡的理论模型,探索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体系的条件下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可能组合策略。研究发现,在封闭经济中,针对生产关键核心技术中间产品的上游企业进行补贴或提供税收激励是最优策略。相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最优产业政策的实施具有全覆盖上下游企业的特征,论文通过考虑完全依赖外国上游产业、国内外上游产业的竞争性供给,以及来自外国上游产业的供应中断风险等不同情境,论证了国内政府分别应该采取的进出口关税和对国内上游企业生产和研发活动补贴的最优政策组合:既需要针对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活动进行补贴或减税导向的产业政策,也可以针对国内下游行业企业最终产品出口活动进行补贴,或针对国外上游行业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中间产品进口征税。实证方面,论文以遭遇“卡脖子”问题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为例,分别从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理论发现,即增加对上游产业研发活动的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下游产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扩张。

论文基于研究结果为国家层面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及发展中国家的最优政策组合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并为寻求提升技术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以下三点实际的政策建议:一是调整产业政策的重点对象,以聚焦上游企业创新和生产;二是增强对关键技术中间产品领域的支持以应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三是改革产业政策制定的思维方式与实施工具,以灵活多元的政策组合应对复杂挑战。


已发表文章:

陈志远,张杰,孙昊,任元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下的产业政策”,经济研究,2024(09), 154-172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