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靖韬:驾驭经济周期的创新驱动型商科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4-12-19

以管理创新助推现代化进程,以使命担当引领高质量发展。2024年11月29日,由MBAChina和经理人杂志联合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在北京召开。本次盛典以“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智慧与担当”为主题,三百余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分享最新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共同研讨中国商科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作为主题分享嘉宾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题为“驾驭经济周期的创新驱动型商科人才培养”的主题演讲。 

640.jpg

以下为主题演讲全文:

首先,特别感谢MBAChina持续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其实是给我们MBA培养院校创造了学习和交流助力良性发展的生态和平台。刚才三位院长也已经分享了很多心得体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那么,我今天分享的角度更多的是基于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周期的变化,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培育跨越经济周期的可持续成长的创新人才。我会在三个方面向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对目前所面临环境的深入洞察;第二个方面,是基于事实认知和规律洞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去帮助大家理解目前外部环境发生的系统性的基本面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探讨能够重塑跨越经济周期的商科人才培养理念以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第三个方面,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人大商学院MBA一整套的改革战略举措。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在目前动荡期不断增加和经济增长处于低位的这一阶段,去培养一批社会国家所需要的拔尖性的人才,助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周期变化下的人才培养挑战与机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中央和领导高层在很多年前就对现在面临的情况做出了战略性的预判。回头来看这些预判和我们目前的环境,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其背后的力量和对我们的引导作用。要真正理解国家倡导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背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当前国家在转变发展方式,我们也正处在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交汇的时期,从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式、高质量增长进行转型。这种转型与技术变革周期叠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以及在关于教育强国的论述中,都特别提到科技、教育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不少思考。目前我们面对的最大变化之一是不确定性在持续增加,比如目前最热的关于特朗普未来政策走向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他的政策充满了不可预测性。

那么这种不可预测性实际上在我们在执行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就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包括我们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助力企业在面对这些新的变化的时候可以进行预判性思考。这种能力我们把它叫做复杂的动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它与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中去迭代认知,然后进行商业实践的能力具有本质性的改变。

我刚才特别强调我们面临的可能是一个基本面的变化,这种基本面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的增加,比如我们感受特别明显的地缘政治的冲突,以美国货币政策为主导的加息周期的转型迭代造成的减息周期的整体金融环境的变化,甚至是各项研究表明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劳动力取代等方面的颠覆性的影响,实际上都会对我们的大环境带来一些波动和挑战。所以我们需要非常深刻的认识到这背后可能对我们人才培养所带来的一些重大性的变化。如果我们更系统性地去梳理,去用颗粒度更细的维度去思考这种变化,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几个维度的变化,比如智能化的发展和大经济周期的变化,特别是康波周期,通常是50到60年的长期经济变化周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判断,现在的技术变革可能正使我们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末端 “萧条”时期向第四次科技革命前端 “复苏”状况过渡的特殊时期,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多极化的地缘政治变化最大的影响就是产业链需要重构,这对那些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国家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此外,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也面临更深入的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

换句话说,新的商业形态在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例如,在课堂上传统的知识传授方法可能会被颠覆。在与企业家校友和同学们进行案例分享时,我在课堂上提问并让学生们讨论时,我会发现许多同学一时找不到答案,但其中一些反应很快的同学立即给出了正确答案,因为他使用了大模型,他会直接向大模型提问并得到答案。这表明,大模型带来的知识迭代精度给我们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带来了一些变化。另一方面,我也很惊喜,我们新时代的MBA学员已能够很好地融入智能技术,利用人机结合和人机协同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新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去驾驭这种新兴技术的改变,以及应对这种技术带来的长周期变化,建构助力我们的学员穿越周期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重塑具备卓越整合性领导力的企业经营和创新创智高层次管理人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刚刚经历一个周期,但很难在下一个周期到来前做出准确预判,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个周期。这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挑战。因此,我们希望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动态决策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对此,我重新思考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还不够成熟。

外部环境变化与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的重塑

我认为,当下比过去更重要的是培养企业管理人员时,要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观协同的统一视角。从微观角度看,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挑战。从中观视角看,我们更关注产业周期的变化,因为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使许多产业的生存周期急剧缩短。那么,我们如何在快速迭代的产业周期中找到更好的机会,从而在不同产业之间切换,找到更好的生存之道?中观视角在我们过去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中往往被忽略了。回过头来看,技术带来的产业周期变化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点:现在的大环境变化让中观视角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例如经济大周期的变化,比如从降息到加息的货币周期转型,这种国际资本流向转型往往会带来阵痛,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的加息周期相当于全球抽水,换句话说,美国的货币政策像发动机一样在全球抽水,导致拉美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大的经济周期变化,甚至是更大的技术周期变化。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思考和迭代人才培养的视角。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国内经营管理所遇到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单纯的国内视角了。我们可以发现,国际上很多政策取向的变化,对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带来重大调整。越来越多的国际因素显著影响着国内的经营管理决策。这不仅仅是因为过去加入WTO后深度全球化的结果。当全球化进程发生逆转时,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剧烈。因此,在国际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中,国内的决策与国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比以往更加强烈。

我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视角。基于这些理解和思考,我们学院也重塑了发展的战略。我们采取了一体两翼的策略,既要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又要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最终,我们希望帮助企业在长周期中成长,跨越各种经济周期。这就是我们人民大学商学院形成的三位一体的三角形发展战略。

人大商学院MBA改革战略与未来展望

回顾一下我们人大MBA项目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紧扣时代脉搏,做了许多大胆和大量的探索。人民大学的MBA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当时,我们就开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MBA项目,这也是我们MBA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1990年,我们成为全国最早开办这种MBA办学项目的机构。2009年,我们针对大的环境变化,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迭代,特别推出了国际MBA项目;2015年,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互联网金融方向MBA项目,这在当时非常火爆;2018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又推出了金融科技MBA。2024年,我们推出了人工智能MBA项目。这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人大商科教育始终紧跟时代脉搏,响应时代的呼唤,积极回应时代的需求,展现了我们整体的创新和变革路径。

同时,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教育的理念特别强调回归教育的本质,在秉承“人民 人文 人本”办学特色的同时,致力于塑造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成长,助力管理者掌握持续跨越周期,适应变革的动态能力,以应对大环境的改变。在此基础上,MBA项目形成了我们人民大学的五大办学特色,红色血脉、中国智慧,全面实训、产教融合,领先学科、交叉融合,国际视野、全球协作,终身陪跑、赋能成长。

从我们24级学员来看,我们学员的生源质量在逐步提升。学员的平均年龄是33岁,从事管理工作的时间平均有十年。一个显著的特点是,IT行业的学员数量远远超过了金融行业的学员,过去,金融行业的学员数量是最多的,而现在IT和通信行业成了主要生源。这种变化实际上要求我们去适应生源结构的改变,重新塑造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时代也带来了一些重大改变,比如技术的高速迭代和经济增长的放缓,让我们处在了双重焦虑的状态当中,也对MBA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如何通过MBA的改革解决MBA人才培养的单向焦虑,我们需要直面这些问题的本质,积极拥抱技术的变化。我们需要将专业领域细分,贴近市场前沿,帮助我们在这个动态变化的时代中立足并前行。

在MBA项目的改革中,我们全面支持学院的三角形发展战略,围绕战略进行支持体系的变革,我们提出了创新驱动的人才重塑方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推出了人工智能MBA项目。此外,我们还制定了一套终身陪跑计划,旨在助力世界一流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套培养方案强调六个维度,包括文化熏陶,强调人文素养和中国管理智慧;淬炼反思,鼓励反思学习和迭代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两者为能力核心,学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组合,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理论基础,最近我阅读了一篇最新的战略管理文献,讨论了大数据和大模型的研究。发现大模型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其解释度却有所下降,这表明模型预测精度的改进方向和解释能力之间存在背离。这更加突显了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最后,落实到行动实践,以产教融合的全面实训体系为升华拔高。我们希望通过历史到未来的文化反思,从商业到技术的交叉融合,以及理论到实践的知行合一,最终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自我建构。

我们一直在不断迭代,从最早的MBA,到金融科技MBA,再到最新的人工智能领域。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持续进行改革,目标是打造一个长周期的终身陪跑培训系统。围绕这样一个校友终身陪跑计划和校友、学院和社会之间共同繁荣的全生命周期生态系统,最终,我们希望形成四大学习平台:文化传承、实践实训、全球视野和知识共享平台。这个系统依托于两个主要的创新系统,即知识共创系统和实践共创系统,来实现校友和校友企业的终身陪跑和全生命周期的成长。这些探索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中,我们也欢迎各位兄弟学院和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402.jpg

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工厂管理系、贸易系、簿记核算和财政信贷教研室,是新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奠基者。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学院为企业和政府机关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为中国的高校培养了大量师资;开设了许多新的教育项目;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编写的教科书在国内高校广泛使用;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积极进言献策,是中国管理教育的重要开创者。

学院现设财务与金融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会计系、贸易经济系、企业管理系、市场营销系、组织与人力资源系7个系。商学院师资力量完备,结构整齐,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商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以及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和会计学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囊括了工商管理学科中从本科到博士的所有学位和培养项目,现拥有8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项目和8个本科专业方向,学科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商学院)在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2017年,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级(最高等级),并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获评最优等次。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商学院)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建设名单。

近年来,商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于2010年、2013年先后通过EQUIS认证和AACSB认证,成为中国境内首批获得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商学院之一,并于2023年通过AACSB第三个五年期认证、2024年通过EQUIS第三个五年期再认证。目前,学院MBA项目、EMBA项目、高层管理教育(EE)项目均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排名50强,分列第38位、43位和11位。

商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爱尔兰、芬兰、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80余所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密切的人员互访、学生交换及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2012年,学院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等国际一流商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高端管理联盟(GNAM),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32家顶尖商学院开展深入、多层面的战略合作。

商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商学院发展目标,以“贡献中国管理智慧,培养全球领袖人才”为使命,努力“成为最懂中国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学院”。


* 原文发表于MBAChina融媒中心,2024年12月18日。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