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靖韬:扎根中国实践,融汇全球智慧,探寻中国问题本土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4-05-13

微信截图_20241203090816.png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 易靖韬(图右)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深刻变革。面对如此特殊的时代背景,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为响应国家号召,中国人民大学首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工商管理学科联盟,集结各方智慧力量,共同推动工商管理学科的科研创新。值此第二届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工商管理学科联盟论坛成功举办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受邀采访表示,“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庄严使命与重要任务,更是对全国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发出的战略号召。”

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管理智慧

在探索如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构建没有西方经验可循的、独具中国特色且深刻反映中国时代精神的自主知识体系时,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牢记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坚持以中国本土实践为根基,同时保持开放视野,面向世界。

“首先,这个知识体系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体现中国特色,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的独特文化和实践经验,进而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的开放性,能够向世界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以推动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共同构建一个全新的文明互鉴格局。”

基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特别发起成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工商管理学科联盟平台,汇聚众多兄弟学院与杰出学者,通过集体智慧和协作创新,共同攻克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能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展现中国丰富的管理实践与管理学界的知识与智慧,为全球学术交流贡献中国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突破,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愈加紧迫,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日益受到关注。“它不仅代表着更新的生产要素,更是对本土原创性知识和理论的贡献,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这一内涵需要从理论的角度,为经济管理实践提供指引。当国家正处于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需要摒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的管理模式,转向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环保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时,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企业自身的挑战,更是满足整个社会的期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亟需对管理认知进行深刻的自我革命。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管理实践,从中萃取独具中国特色的规律性管理智慧,以此支撑、引导和引领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正是这一变革的核心要素。”

易靖韬院长强调,如何从学者视角提炼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核心要素与规律,构建真正体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知识体系,以指导企业、社会和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紧迫使命。

商科教育新使命,探索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

“建构中国的知识体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则相辅相成,一脉相承。”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政策实践既展现了中国特色,也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实现了高速和快速成长,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福利的提升。然而进入现阶段,时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条件也日益严苛。面对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必须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如何回应这一要求,成为摆在商科教育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丰富的实践土壤之中,从中萃取具有独特性和经验性的认识,以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此时西方的管理经验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它已不足以完全支撑中国应对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因此,当下的管理学者肩负着探索企业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何应对高质量发展挑战的重要使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两个结合、四个面向,推动管理学领域百花齐放、共同繁荣

基于国家领导人总的指导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提出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首先强调“两个结合”原则,即紧密结合中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提供了一条丰富多样的路径和方向以构建中国知识体系,同时也为培育和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环境。

“如果不扎根于中国的广泛实践,不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很难对当今的管理实践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更谈不上如何引导企业面对未来的挑战。”

易靖韬院长特别指出,“四个面向”指导原则,其中面向世界一流尤为重要。在构建中国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中并不排斥与西方先进经验的比较和学习,而是致力于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未来管理学领域中中西文明互鉴、共融共生的良好局面。这一格局中,不仅包含中国本土的知识贡献,还融合了其他国家的管理智慧,通过这样的全球视野,推动管理学领域的百花齐放,共同繁荣。

“为实现这一目标,人大坚持按照国际一流的学术标准,提炼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指导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不仅是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管理学独特魅力和价值的途径。”

在落实具体举措方面,易靖韬院长详细阐述了人大展开的一系列深入探索: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特别提出学科发展战略,即“三角形”战略。此战略涵盖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助力数字时代管理理论创新以及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发展三个维度。其中,建构中国的知识体系作为最关键的维度,使科学研究更加聚焦在战略高度,从而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最终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以真正指导企业实践。

在人才培养层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致力于构建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人才培育框架。

首先,学院着手打造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教材,以中国问题为导向,深度融入中国特色管理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其次,学院加强了实训体系建设,鼓励学生深入中国乡村、边疆地区和经济发展主战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增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这一实训体系不仅涵盖企业实习、乡村调研,还包括与头部企业合作的实习项目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最后,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学院聚焦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炼和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合作,提供政策咨询和见解,助力国家部委关注并应对社会真问题和真挑战。通过这一过程,学院期望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以及2035、2050等长期国家战略规划贡献来自管理学界的知识和智慧,为解决中国自身问题提供真正的解决之道。


相关链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商学院院长易靖韬接受腾讯视频访谈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