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自科基金专题】毛基业院长专访:商学院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纪录全面丰收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12-31


专访新闻背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公布了2014年度集中受理部分项目的评审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首次在同一年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各一项,实现重要突破和全面丰收。其中,组织与人力资源系刘军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财务金融系姜付秀教授获重点项目,都是本院第二次获批同类项目。新的突破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王晓芳副教授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学院首次。

院宣办:您认为商学院近几年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所获奖项,有什么特点?

毛基业:商学院近年来,在“重点项目”及“重点人才项目”均取得了突破。第一,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我们在2013年级2014年分别获得此类项目,这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另外,去年我们获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也是新的成绩。一方面,这些对学院的学科排名,特别是下次工商管理学科的排名,以及反应学院总体科研实力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申请这样的项目时,对学院科研实力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在获得这些奖项之后,对学院科研实力又是一种证明,所以这些奖项有着重要的指标意义。另一方面,这些奖项的资助金额比较大,对提升全院人均科研经费水平有很大帮助。

第二,我们在人才型项目中也取得了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除了支持高校做科学研究,还希望能够培养科研的梯队,科研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这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今年,刘军老师以非常突出的科研业绩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王晓芳老师获得,这是我们学院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它主要是颁发给年轻一点的人才。

总体来说,学院接连两年喜报频传,总共有5项这样的重要项目,这是比较大的突破。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主要归功于商学院近年来的人才引进策略。我们在人才引进上,强调从海外引进,更强调高水平科研能力的考察。目前,学院有超过1/4的教师在海外取得博士,海外人才确实推动了基础性科研建设和国际化水平。第二,除了人才引进,我们在内部本身的科研队伍的建设上,也注重了科研氛围的加强,力求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具体而言,我们在科研过程管理上投入更多,各个系都在做单周、双周的学术讲座;商学院整体基金申报上,我们也发挥着团队优势,在每年基金申报季节,学院都组织例行的交流活动,群策群力,同行评估。日积月累,才取得了我们现在突破性的进步。

院宣办:王晓芳副教授所获奖项是“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商学院首次获此奖项,首次获得此奖项对商学院有什么重要意义?

毛基业:这首先有一个激励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奖项第一次由王老师获得,让大家觉得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它的激励作用就是让我们青年老师专注科研。比如可以先做一个青年基金项目,然后再做面上基金项目,将来做成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再到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王晓芳老师是海归老师,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来商学院大概来5、6年的时间,科研做的非常好,这对他人是一种示范作用。此次获奖也希望激励更多的老师,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院宣办:就您自身在国外的研究经历,与国内相比,有什么差异?您认为商学院和国际一流商学院相比,在科研氛围的打造、教师科学研究的支持等方面,还有哪些可以改进?

毛基业:我认为我们的学术氛围还可以继续加强。比如我们的学术讲座还可以做得更好,参与更为广泛和自觉。现在我们每周有好几个学术讲座,数量上比过去多很多。但是现在讲座老师大多是从外边请过来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自己的老师来做报告;而且频率还可以增加,例如现在每个系最少每两周做一次,未来希望每一周做一次。学术讲座不断提高质量、增加频率、提升档次、促进参与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完善。再比如我们的科研团队合作还可以加强。科研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大家一起交流。好的论文投稿之前,我们可以内部交流,相互学习。再比如我们的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还可以再提升,在学习的期限和培养模式上还可以再改进。给予博士生更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培养,鼓励他们多报告。这样才能在博士生参与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大的进步。让他们为学院的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

院宣办:近年来学院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加大,这对改善师资队伍,提高科研水平有什么贡献?

毛基业:海外人才的引进对学院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在教学方面,海外教师可以把国外最前沿的理论直接带到课堂上来。例如我们管科系的陈祎伟老师,他在斯坦福获得硕士学位,MIT获得博士学位。他来到商学院第一年,我们本来并不想给他排特别重的课,但临时有需要,还是安排了一门MBA的课程。陈老师发挥他科研上的优势,充分使用案例教学,第一次上课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看到,海归老师不仅是科研,也可以在教学上做出贡献。目前,我们有本科一个工商管理英语实验班,和一个国际MBA班两个英文项目,都是以海归老师为主在任课的,他们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带入课堂上,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这些英文项目,对于我们学生的海外交流也是十分有必要,因为有了英文课程,才能接受从国外而来的交流学生,才能派出我们的学生,从而在互免学费的条件下实现交流的贸易平衡。所以,海归老师的存在,为我们学院学生的国际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科研方面,我们对海归老师的期望是很高的。海归老师的到来提升了我们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竞争的实力,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是一年到两年之间能够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们2015年海归老师的人数能够达到30%,期待每年有更高水平、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竞争中去。其实2013年后,我们也会招收本土老师,只要他们有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能力或潜质,对我们学院的科研实力的提升、国际排名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我们都会招收。实际上,我们从清华北大都招收过非海归老师。现在我们每年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每年能有2、3篇,如果我们能增加到每年10篇,就可以进入国际商学院排名的前100名。海归老师的存在可以使我们逐渐实现这个使命,让人民大学商学院在国际学术界有更高的可视度。

院宣办:学院创立了哪些支持教师科研的政策?在您看来,这些政策分别在形式上和理念上有哪些创新?

毛基业:第一,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使我们受益。学校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副教授职称评定下放到学院,我们可以在满足学校标准的情况下,设置商学院更高的标准,起到导向作用。比如我们希望老师发什么样的文章,希望老师做哪些事情,例如案例开发等等,用这些标准来引导老师去服务教学科研。从明年开始,如果有两篇国际顶级论文就可以评副教授,这是之前没有的,是一种导向和激励机制。

第二,学校允许我们的教学工作量使用大包干制度。原来是学校考核,不同职称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任务,例如教授8个学分,副教授9个学分,讲师10个学分。现在不这样考核了,而采用大包干的制度,考核一个学院一共有多少教授、副教授、讲师,分别乘以各自的学分计算一共的工作量,这些工作量可以在学院内部自由分配。我们学院的政策是向青年教师倾斜。青年教师一般刚到学院,教学经验不丰富,应该少教课;教授是教学经验最丰富,在他们科研能力、精力都在下降时,多贡献于教学,科研上适当减轻工作量。事实上,学校对新教师也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可以允许新教师第一年不上课,主要是进修学习,第二年开始上课。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在第二年、第三年给青年教师减少两学分的课程,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做科研。因此,我们取得的科研成果也是这些政策在发挥作用。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