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贸易经济系、课程思政教学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24
11月8日,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举办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教学沙龙。本次教学沙龙由贸易经济系教授刘向东主讲,全系教师围绕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学生培养等进行交流研讨。贸易经济系主任石明明主持本次沙龙。
刘向东首先介绍了《贸易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内容及课堂教学模式。他表示,《贸易经济学》课程是学校“123”金课专业核心课建设项目,也是首批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课程在呈现优质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系统建设并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思政资源,以实现成长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统一。刘向东提出,《贸易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课程,他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既保持“经济学”注重知识思想性和体系性的特征,以严格的理论推演方式引领学生关注课程的主线和重要的知识点,又体现并强调课程的“应用”特征,以实践中的问题导向和与之匹配的教学案例引领学生习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持和分析工具。
刘向东表示,讲好课程思政需要做到思政内容与课堂的三个“有效衔接”:一是思政内容与课堂内容有效衔接,让专业资源成为思政的有效来源;二是思政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将案例教学、企业参访等方法融入思政教育;三是思政建设与教师职责的有效衔接,主动结合时政内容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刘向东对《贸易经济学》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流通理论基础上融入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的元素:第一,创新课程内容。将课程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商业的运营与效率、企业参访三个部分,在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多个经济学模型,重点关注贸易与流通过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基本逻辑和分析工具,借助连贯清晰的理论逻辑帮助学生从底层逻辑方面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的中国实际结合。第二,引入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依托商学院贸易经济系的研究特色,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具有时代性的鲜活故事和案例。第三,理论联系实践。借助教学团队和业界建立的良好关系,邀请业界领袖参与授课,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参访,加深学生对中国实践和中国价值的认知。
在教学方法上,刘向东立足课程与时代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坚持与创新:第一,坚持经济学特征。在课堂上保持经济学注重知识的思想性和体系性的特征,以严格的逻辑推演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的主线和主要的知识点。第二,体现课程“应用”特征。《贸易经济学》隶属于应用经济学,课堂上以实践中的问题导向和与之匹配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习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分析工具。第三,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认识论、方法论与世界观,也引入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既坚持传统的理论教学,也讲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实践案例,将教学与思政元素结合讲解,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实践发展背后的原因。第四,创新互动性教学。鼓励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生与业界互动,突破形式限制,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保证互动成功,刘向东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提供了准备内容和拓展性学习内容,与课堂内容成有机体互动,并于每学期及时调整和增加其中中国故事的学习内容。第五,融入数字化教学。刘向东将多媒体、互联网通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制慕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
与会教师结合对二十大精神的深入学习,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互动交流并进行了充分研讨,本次教学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通过此次课程思政教学沙龙活动,与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课堂实践以及打造高品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方面受益匪浅。
教学沙龙活动是学院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调动教师投身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而设置的面向全院或全校师生的教育教学类讲座、研讨活动,沙龙内容包括与我院相关学科领域有关的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前沿成果和最新进展,或反映具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价值的观点、最新趋势及经验总结。各学系将结合教学需求和发展规划于每学期举办教学沙龙活动,欢迎学院教师积极参与。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