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CMR会议专题】在服务中成长

来源:宣传信息办公 发布时间:2014-07-01

2014年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年会共进行了五天,每天的内容都十分充实。由年会承办方人大商学院选拔组织的八十余位学生志愿者们,始终坚守在服务岗位上,交出了令会议主办方和参会学者们一致满意的答卷。这次志愿者工作对这些年轻的学子们产生了哪些影响?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感触?为此,新闻组学生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于不同小组的学生志愿者,听听他们在从事志愿工作、参与学术会议过程中的所得所感。

 

谭浩艺(招聘展览组):志愿者工作经历有付出也有收获,可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与其他志愿者共事的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同时,聆听学者的教诲,交流研究经验和展示研究成果等各项活动,开阔了我们的思路,提高了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对于初入研究领域的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吴杰(注册签到组):早晨六点到国家会议中心,看见清晨的太阳还留在玲珑塔底边,一切都静悄悄的,突然发现原来喧闹的北京还有这么安静明亮的时候。签到组的小伙伴都是服务界的精英,多累都永远是笑眯眯温柔热情。会场上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背后可能都有着许多人努力的身影。虽然每天累得可以在任何地方睡着,但是做志愿者的几天还是感到特别开心。跟很多可爱的小伙伴一起加油努力,聆听高端学者的观点。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做志愿者。

 

李颖(注册签到组):今天是在国家会议中心做志愿者的最后一天,说实话真有些不舍得。在签到组和几位姐妹从6点多就开始了签到组的服务,为大会做注册、接待、行李寄存、综合问询等各项服务,劳累却充实,辛苦却快乐,口干舌燥却充满着看到参会嘉宾笑容时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大会即将圆满结束,为人大商学院喝彩,为人大志愿者鼓掌!


注册签到组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

曹汝娇(嘉宾接待组):最有趣的事是见到那些之前只能在期刊上见到的学术大牛,还可以跟志愿者们一起八卦大牛的日常状态,感觉很神奇!最有收获的事是同一个主题讨论会里、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主持人求同存异的精彩点评,台下听众耳目一新的问题和评论,犹如一场思想盛宴!

 

范雪灵(餐饮服务组):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术会议,感到十分兴奋。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可以见到很多领域中著名的学者。对我们研究生来说,参加会议使我们发现在学术生涯中有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议题。这次志愿服务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例如不断练习英文。

 

梁宇(餐饮服务组):人大西门——国家会议中心,四天的往返足以让我熟记沿途经过的每一个地铁站。当最后一次踏上从这里开往学校的列车时,我的心中悠然升起的是一股不舍之情。不舍的是这个大气磅礴的国家会议中心,还有备受尊敬的学术大师,尤其是与我们商学院可爱的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志愿”时光。

 

陈思洁(新闻组):在这次会议当中,我亲身接触了很多学术界的“大牛”,也吸收了很多新的观点,学到了许多新知识。采访各位学者、采写和编辑新闻稿等工作都是极好的锻炼机会,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能力,让我们更加懂得了团结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从追踪采写一场主题论坛或一位学者,到让稿件通过团队内其他成员和老师的两三次的修改审订,再到从商学院微信平台看到我们亲手写就的近20篇新闻稿件,直到IACMR和人大商学院EMBA的官方微信以及师长好友们纷纷转发我们的新闻稿,这是一个虽然辛苦周折但却令我倍受鼓舞的过程。


新闻组的志愿者们

王明(会场秘书组):这几天是我经历过的最美妙的时光,是人生中仅有的5%的超级精彩。我非常愉悦,并希望能和大家分享这种愉悦。学者们伟大而谦卑的头脑征服了我。他们带来的记忆会长久地镌刻在年轻学人的心里。

 

陆垚(会场设备组):短短五天,感受颇多。身处设备组的我,除了每天要处理好自己的事务之外,还要协调其他组的工作。工作确实挺累,但与同学们合作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除了忙一些事务性工作外,我有机会看到了许多学术大牛,领略到了做学术的战略和战术层面的思想。他们影响了我对学术问题的思考。总之,非常感谢商学院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平台。

 

黄泽悦(会场物资组):会场物资组类似于仓库保管员的工作,虽然位于幕后,但是不可或缺:保证会场资料、矿泉水的供应,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不忙的时候,我们可以去会场听听管理领域顶尖学者的报告,加深自己对该领域新发展的了解。台前,幕后,密切的配合才促成了会议的成功。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这次会议的志愿者,祝愿IACMR越办越好!

 

钟萌(现场维护组):志愿者工作最感兴趣的地方: 蹭听大牛对话,旁观学术生态,浸染学者气味,结识相投之人。志愿者工作最大的收获: 发现自己还只是个门外汉,峰似缓实艰险,非宏志不可达!

 

李朋波(现场维护组):能够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加IACMR2014年会议,我感到机会难得、收获巨大。我的体验和感触大致有三点:第一,与参会学者们在会议中围绕某一学术问题进行的激烈的讨论、乃至尖锐的评论相比,学者们在其他时间和场合更多的是谈笑风生,看来学术争论无关友谊,甚至更有助于形成和促进友谊;第二,在与许多著名的“大牛”学者接触时,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绅士风度和优雅举止,“大牛”们不仅“牛”在学术成就,也“牛”在个人修养和个人气质;第三,与参会者们体会到的大会成功举办的光鲜面相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则在整个过程中充满了“紧张”气氛,也正是这种“紧张”才保证了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和流畅转换,最终保证了大会的圆满和成功。祝愿IACMR年会越办越好,也希望有更多学者和同学参加、参与年会,为推动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场维护组的志愿者们

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中的“天蓝色”志愿者们给全世界人们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印象,更加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在北京展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鸟巢旁边的国家会议中心,同样蓝色的IACMR会议志愿者们,用自己专业尽责的服务真切地诠释了IACMR这一国际性学术组织“追求卓越”和“奉献精神”的价值诉求。一次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绝对的主角们自然是参与学术对话的学者们。然而,这些为学术会议保驾护航的志愿者们,同样值得我们给予掌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志愿者同学们在志愿工作中培育了责任感,收获了宝贵友谊,实现了学习和成长。对这些年轻的研究生们来说,IACMR2014年会议的志愿工作经历,无疑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一颗闪烁的瑰宝。

 

相关链接:第六届“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年会”专题 

(注:感谢2014IACMR年会新闻组罗文豪同学对本文的采写和权静老师对本文的修订。)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