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管理】姚建明:企业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3

姚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数字经济创新联合实验室副理事长。


数字经济浪潮奔涌,企业如何走好数字化转型之路?怎样避免陷入误区?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十四五”规划,将数字经济独立成篇,从经济、社会、政府、生态四个方面,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8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字经济对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生活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虽然,我们现在面临着环境的不确定性,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国际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等,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朗。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

走“先管理”“后技术”路径

目前,多数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时往往从两个环节切入:一是营销的数字化,二是财务和办公的数字化。相对来说,这两个环节的数字化比较容易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系统和模式。

但其他环节实施数字化,还存在很大难度。比如,企业的文化和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由于企业情况各不相同,就需要考虑用不同的数据、网络、计算技术及模式来支撑,想要做成统一的方案和服务产品比较困难,需要供需双方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匹配。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真正支撑的是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全链条的业务活动,而不仅仅是目前普遍关注的部分环节。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三个层面,包括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和运作层面的活动。数字技术的赋能,就是要在各个层面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撑,更好地创造价值。

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逻辑,是要先做管理,后做技术,顺序不能颠倒。

做管理,要从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开始。首先,明确目标。如转型要解决什么问题,转型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等。

之后,再考虑变革过程中,是否要引入、怎样引入一些相关的数字技术来进行匹配和支撑,助力管理方式变革的实现。这样才能真正把数字技术融入到管理变革的过程中。

在引入数字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即管理方式的变革和未来的技术手段之间,怎样更好地匹配和融合。有时候,可能管理思维超前,在用数字技术手段来支撑的时候,却无法真正实现。

同时,在设计数字化转型的总过程时,要全面考虑是否适度、合理,要在遇到其他情况时,有变通措施。

认清存在的四大误区

数字化转型,一直以来存在几个误区:

第一,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和内涵理解的不全面,把原来线下的东西完全搬到线上,弄不清转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最终陷入迷茫。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有的企业仅仅是使用了自动化的设备、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取代原来靠人工实现的活动和业务,这实际上属于自动化升级、信息化改造的范畴,并不属于数字化转型的范畴。

对企业来说,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就是要用数字技术把企业内外部的所有相关资源支撑起来,来实现价值创造。难点在于,怎么把数字技术和内外部的相关资源充分融合,跨界联动。

第二,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过于急切。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企业的全方面管理,如文化、战略、组织、领导、人力、财务、运营等进行全局梳理,再通过对问题的挖掘,明确目标,引入技术。如果推进过急,就不能很好地挖掘出关键问题,导致转型的效果和效率不理想,很难继续推进。

第三,很多企业转型时往往着眼局部,忽略整体。包括很多互联网头部企业,它们本身是数字技术应用和模式的创新者,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做得并不成功。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全方面地做好企业管理,没有全面系统地从相关数据里挖掘出真正的价值来引导决策,避免和杜绝某些问题的发生。

第四,真正全方面理解数字化转型的人才较少。如果制定和执行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字化转型,必然会采取不合理的方式,也就难以避免陷入误区。

转型是个动态的过程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来说固然很重要,但并不绝对。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代表企业做出转型就一定成功。

企业能否基业长青,首先,核心在于其看待问题是否全面。如果看问题只停留在局部,一定会面临很多问题。

其次,企业一定要动态地看待和处理管理的问题,不能停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地调整,才能长远发展。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需要随时考虑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并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一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绝对成功的,因为都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一定要考虑好站位和定位的问题,才能顺利推进。

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自身价值的创造,还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制定管理思路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有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担负起使命与责任。比如,高质量发展、节能减排、双碳目标等。

国有企业还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国有企业属于社会资源的利用者,也是贡献者,在探讨内外部资源联动时,范畴要更大一些,层面更高一些,必须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

总体来说,任何主体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都要平衡好两个关系:一是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二是长远目标和近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数字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思路,就是借助数字技术的支撑,把数据这一基本资源融入到各种社会资源之中,进而更好地创造价值。这其实就是数字经济中常说的“跨界”和“融合”思想。

不论从企业、客户、政府、社会、个人等任何主体角度来看,最终希望实现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而其基本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基础支撑,赋能主体更好地挖掘价值。数字经济的核心思想是由数据作为基础的资源支撑,将其赋能到各个资源主体中,进而发挥出以前难以发挥出的价值。

未来的发展,更需要我们从不同类型的资源中挖掘价值,让这些资源更好地发挥出作用。反过来,挖掘出的价值也可以提升资源的质量和水平。这是一个双向促进的发展过程。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