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毛基业:商学院如何打破沉睡魔咒?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9-12


在中国,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转型、民营企业升级发展、海外企业本地化等机遇,中国现代商科教育以最快的速度诞生并且发展。30年来,商学院为我国经济社会培养了一些精尖人才,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商学院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教育内容与经济生活脱节,逐渐沦为交换名片的场所,甚至“绯闻”不断,活力渐失。面对难以撼动的传统商学院教育模式,中国的商学院该如何自醒?又该如何革新?

始建于1881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商学院。

 

商与学失衡

商学院发源于美国,始建于1881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商学院。自此以后,多家商学院如雨后春笋,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等一大批知名院校相继出现。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葛建新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商学院按照办学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大学商学院、独立商学院和企业商学院。大学商学院就是各大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院系,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而独立商学院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或个人捐资成立,独立于大学之外的非营利性组织,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而企业商学院则是由企业独自创办,目的就是服务企业发展。

 

企业商学院,步履维艰

中国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商业人才的培养,即便是已经在商圈混迹多年的管理者,也还想通过商学教育来提升自身的商业技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以及向往商业社会的人倾向于接受系统的管理学教育或者培训,掌握更全面丰富的理论和案例,搭建更广泛的人际网络和信息渠道,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拓展自身才智和从业经验的边界,以避免经验主义和主观盲目带来的决策失误,获取更大的成功。

但是正是由于企业商学院的飞速发展和商学教育市场的不断拓宽,才让企业商学院发展充满坎坷和曲折。

从清华大学2016年发布的数据来看,从2008年至2016年,企业自办的商学院倒闭率高达67%。

体银商学院就是一家近几年才开始创办,但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的企业自办商学院,院长安福秀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由于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放缓,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加大,所以企业自办的商学院的确举步维艰。

虽然有很多企业商学院发展困难或者倒闭,但也有很多新型企业商学院异军突起,这是一个正常交替升级的过程。“例如,前几年体育经济发展就很缓慢,体育商学教育就是个冷门,但自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之后,体育企业商学院就发展得比较迅速。”安福秀表示。

而海南职业技术学校商学院院长刘俊斌则认为,企业商学院的新旧更替能够净化企业自办商学院的环境。“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商学院就不存在生计问题,一来他们没有招生的硬性计划,二来有自己的大数据库,这本身会产生数不清的新知识和新内容。”他认为,企业商学院要整合资源,小企业开办的商学院应该尽快合并至大企业的商学院中,而大企业的商学院要学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提高办学质量。

 

高校商学院,教育围城

过去,中国高校商学教育在不成规模的时候,商学院大多都是高校设立的经济系,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就是1926年创建的清华大学经济系,而国内高校创办系统化的商学院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30多年间,高校商学院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十分猛烈,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商学院。

高校商学院也备受质疑,除极少数高校能够培育出少量的商业人才之外,其他院校的商学教育并没有多大起色,甚至与经济社会严重脱节。人们不禁要问,中国高校商学院怎么了?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商业模式研究中心研究员雷鸣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国内商学院有两个问题最为突出:一是国内各大商学院的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能力;二是与企业的沟通不紧密。

记者在查看各大高校商学院官网上课程设置和教学素材时,发现了同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会计学、金融学都是以市场数据分析、创业机会识别与分析、高等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组成,而这些分析课程的内容几乎在每个商学院都有开设,也就是说,中国绝大部分商学院的学生都在学同样的内容。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沛认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小,“这种教学模式更像是对学生单向售卖理论,学生实践能力很弱”。

“很多商学院的教育脱离了企业发展本身,授课时所用的案例超过90%是直接翻译自北美商学院,而国外商学院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案例提到的次数少之又少。”另外,郭沛认为,虽然在高校挂职的企业家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够讲好课的人没有多少。

而葛建新则认为,高校商学院之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所欠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虽然经教育部资格认定的商学院已有百余所,但在师资力量等“软件”问题上还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中国大学内部设立的商学院,在学生数量普遍高于欧美商学院的基本情况下,与国际知名商学院,如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伦敦商学院等拥有200-300名全职教授相比,我们就有很大的差距。”

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师资竞争是中欧学院遇到的最大问题。“其实全世界最好的商学院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就是最好的师资来源。目前排名前100的学校所培养的博士生,每年最多有二三百人。但是全球几千家,甚至上万家商学院都在竞争这些人才。当然,对全球的商学院来说,教师资源都是稀缺的,包括哈佛等国际顶尖商学院。”

刘俊斌告诉《经济》记者,在师资力量上,目前的确很难做到一下子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导师,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需要时间和经验,光靠中国商学院发展这短短30多年是不可能的,但随着商学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加关注中国的商业化发展,因此,在此基础上,商学院师资力量的提升和壮大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独立商学院,莫沦为富人区

目前独立商学院“进步”的标志就是逐年提高的学费、争相进行“国际认证”和国际排名,学生进入学院的目标只剩下越来越高的薪酬预期和备受诟病的“圈子人脉”。

曾有人这样形容独立商学院:“独立商学院是社会精英的聚集地,也是中国有名的富人区。”《经济》记者发现,单从学费上来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0年的MBA学费为25.8万元,2017年其官网的MBA学费为39.9万元,外加17万元左右的海外模块费用。

和MBA相比,EMBA的收费更高,以长江商学院为例,这所李嘉诚创办的商学院入学门槛不是一般的高,其EMBA项目的学费2014年为68.8万元,居各校之首,是10年前学费的2.63倍。

高收费似乎成了商学院的“金贵”的证明,不少企业老总挤破头也要进去,为的就是一“脉”值千金。

对此,刘俊斌表示,商学院的漫天要价,是短视行为,接下来的工作是要用最好的知识、合理的价格去做教育,学员也不要单纯为了人脉来镀金。

记者发现,目前国内独立商学院都有着“国际化”背景,但也正是因为过分追求国际化而失去初心。

很多院校不惜花费大价钱去申报认证,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挤进和其他国外知名商学院一样的小圈子,但正因为如此,丢失了商学教育本身的性质——授课育人。“我们努力在走国际化道路,但国际对中国管理学界的认同度并没有显著提高。”雷鸣说。

除此之外,社会上也在议论,独立商学院是否逐渐发展成了供大家交换名片的地方?大家是否不再以谁见解高为榜样,而是以谁认识的人更多为标杆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余明阳也曾坦言,“有些EMBA课程最活跃的并非课堂讨论,而是学生组织的高尔夫俱乐部、雪茄俱乐部、红酒俱乐部、茶艺茶道俱乐部等聚会场所”。

而记者在长江商学院网站上,确实发现学院内设立的金融、传媒、房地产、高尔夫、摄影等多个俱乐部。

针对这种情况,安福秀则认为,每个商学院都有自己的基因和发展定位,无论是提供交际交流平台还是课程培训,关键在于为学员创造价值,“教学科研和提供交际的平台并不矛盾”。

纵览这几年商学院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到,在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增长历程中,中国商学院和高端教育的助力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正是由于市场旺盛的需求,才让这个前景广阔的行业变得扑朔迷离。“现在我国的商学院虽然种类多,但研究的角度、方法和目标都不一样,我认为应该鼓励百花齐放,对不同的商学院要用不同的标准来看待和选择它们的成果。”刘俊斌如是说。

 

商学院要回归教育本质

——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

 

什么样的企业家能不被市场淘汰,什么样的商学院真正为市场所需?

为了了解这一点,《经济》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教授。作为国内管理学界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构建的推动者和顶尖学者,他向记者分享了对当今企业和商学院发展的诸多看法。

 

企业家要有企业家精神

《经济》:老板创造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生死存亡。那么现阶段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又该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呢?

毛基业:企业家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多一些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将是创新最大的动力,能推动社会进步。

企业家精神有三方面:第一是眼光。企业家要有犀利、独特的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把握住大潮,将社会资源引向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最难的,如果入错行就是死路一条,是“红海”。比如沃尔玛和几家大的百货公司,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当时正处于二战后的baby boomer——所谓的“婴儿潮”时期,美国开始进入消费期,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就是看到了这个需求。当然,更牛的企业家甚至可以自己造“势”,像腾讯微信里面的红包、摇一摇功能,都是国外没有的,完全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己去造“势”。这些都说明选对路子、选对跑道非常重要。

第二是韧性。我看到我们很多学员都是精力旺盛、充满激情的,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坚持下去,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要知道,很多人就算看中了机会也坚持不下去,员工可以说“老板我做不到”,但企业家没有做不到的。对企业家来说,看到机会锲而不舍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必须要面对当下新的环境变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消费升级等,所以光具备以上两点还不够,第三点很重要,就是在新时代下的学习能力。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其商业模式都要经过多次转换,来应对多变的环境,包括技术变化和环境变化,带领企业成为独角兽。

 

《经济》: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似乎人人都能当老板了,但能创业未必能守业,在您看来,对企业家来说什么是真正的管理?

毛基业:第一,使命愿景要清晰,思考企业为什么存在,谁是标杆,要做成什么样子。只有自己清晰了,才能管理好员工、投资者和供应商,除此之外还要有些情怀才能做大。做管理还要分配资源,很多是战略管理。战略就是目标加上路径,想清楚目标后进行资源分配,跟目标一致的、有帮助的就做,没帮助的就不做。

第二,管理是组织行为。要想成功驾驭一个组织,就要有领导力,这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如何正确处理例外情况,使其变成一个流程,处理好这个例外后,继续处理下一个例外。

第三,管理中有系统化、科学的成分在。企业短命、难做的根源就在于这些方面,要有流程、大数据,任何一家企业都要有运营效率,否则怎么卖出好价钱?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经营效率上,而效率就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

 

商学院要能解决企业“痛点”

《经济》:在您看来当前商学院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面对公众的质疑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商学院的发展应该如何转型?

毛基业: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下调及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等变化对高端教育的影响极大。如今EMBA入学要通过研究生统考的新规定,使得今年EMBA录取人数大幅降低。MBA的入学要求是有3年工作经验,EMBA要求至少有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很多学员都入职十六七年了,让他们和MBA学员一样参加高数、英语考试,这肯定不合理。

不过我们还是持乐观态度,毕竟中国市场对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商学院必须积极面对新挑战,做出更受企业欢迎的、能解决真实企业问题的培训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和海外名校进行对接。

随着我国商学院的快速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整体特色不足,研究型商学院偏多,脱离了实践,矫枉过正,甚至很多人将EMBA作为富豪俱乐部或交友平台,这都是不对的,需要大家反思。高管教育最重要的是强调学习,要回归教育本源,做好教育创新。

 

《经济》:您认为中国商学院教育与国际顶尖商学院教育差距有多大?国内商学院在教学上应该如何下功夫?

毛基业:中国商学院和国外还是有不少差距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是近30年的事情,从无到有,可以说是一个飞跃。现在大家都开始思考如何创新教学、走向国际。近年来,商学院在大力推进国际化教学,人大商学院也成为了中国内地首批获得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商学院之一,MBA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及EMBA项目都进入《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排名50强,这对商学院发展来说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案例研究教学值得推广,从2007年开始我们坚持了10年,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案例研究学术论坛,目的是扎根实践,希望能把国内的经验构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贡献世界。在管理教育中,案例就是实验室,案例研究是相对低成本的一种复制,通过还原真实场景,把鲜活的管理事件带到课堂上,能让大家更好地总结背后的现象,避免信息碎片化,大大提高了效率。

 

《经济》:现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这对商学院发展是否是契机?商学院如何通过国际化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毛基业: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带给商科教育许多机会,大家都在通过积极的探索去做这么几件事情:包括建立“一带一路”上的商学院联盟,在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组织学生游学和企业层面的交流合作,同时通过驻外使领馆及行业协会做一些相关国家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这些也是为了国家服务,同时也代表了商学院的一些新的成长点和成长机会。

 

(来源:《经济》杂志  记者谭 冉、见习记者周雨曦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