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5-03
各位好!
今天,我想谈一个关于管理整合的话题。什么是管理整合呢?我是学会计出身的,但到了商学院以后接触别的学科,会发现不同学科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在学校里学的时候,会计、财务、营销、战略、管理全是分门别科学的,但如果你到企业实践里头,你会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单纯某一学科的问题。往往说是营销问题,其实它跟财务有关联;说是人力资源问题,它可能跟战略有关联。我们学是一个一个学科学的,但实际里的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这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我们的教学究竟应该怎么教?我们的思维方式究竟应该怎么摆?所以,我们在人大商学院里面也去探讨所谓管理整合的思维方式。
不同学科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家住在世纪城,人大的宿舍早上有班车,从世纪城可以到学校,我没车,所以就坐班车。班车上有好多老师,我们就一起聊天。有一次,我,还有一个经济学院的老师,还有个教社会学的老师,大家就一起聊。这个学社会学的老师就批评教经济学的老师,说你们经济学里边,经常根据若干假设就得出一个所谓的政策建议来。但是,比如说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有一万多个,你就考虑了五个因素你就得出这个建议来了,你这个建议肯定是不对的嘛!学经济学的这个人说,那如果照你这么说,考虑一万多个因素,那你考虑去吧,考虑完了,你能提出政策建议来吗?教社会学的这个人说,那我提不出来,但我知道你是错的。学经济学的人说,既然你都提不出建议来,你凭什么说我是错的,你有什么资格指责我。教社会学的这个老师说,你知道吗?社会上有很多种人,有的人是仰望天空的,有的人是脚踏实地的,有的人是提建议的,有的人就是搞批评的。这个例子里你可以看到,不同学科它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经济学里为了得出一个答案,往往对很多因素做一些简化。社会学考虑得(则)更复杂。我们无法说哪个学科的思维方式是对的,但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应该去感知,不同学科对同样一个问题究竟思维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那我们在商学院里面是要培养管理者,作为管理者来讲,至少商科里边所涉及到的每个学科,它的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的内功心法,你是必须要掌握的。会计、财务、营销、战略、人力资源、运营等等,都得掌握。那么,我自己学会计出身,我有会计的思维方式,所以也想去了解一下别的学科的思维方式。有一次,我跟我们学院一个老教授,包政老师,(我)去跟他聊天,聊一个什么话题呢。如果给你一家企业,你先看这家企业的什么地方去了解这家企业。对于我学会计财务的人来说,我通过什么地方去了解企业呢?当然是看报表,我看这个公司利润怎么样,现金流怎么样,资产结构怎么样,然后对这个公司做一个判断。但是包老师说,给我一家企业我先看存货。我就很奇怪,为什么要看存货,看存货是个什么道理。包老师说,欲知其详,你看,存货在企业里边是一个形态的流转,它从原材料到在产品,从在产品到产成品,我看这个存货在企业里边以什么形态存在,存在的时间是多长,量是多大,可以推知这个企业的一切。比如说,如果你的存货里边,产成品积压过多,那我就知道你营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了;如果你在在产品环节停留时间过长,那我知道,这个企业应该是运营方面出了问题了;如果你在原材料进货方面出现了问题,那我知道你是在采购的环节出了问题。那通过这个链条的分析,我可以(将)企业里边的财务、战略、营销、组织全串在一起。所以,通过看这个存货的形态,存货的流转态势,我可以推知,这个企业究竟如何。这对我启发很大,因为这跟我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然而我又去和我们学院一个教人力资源的老师去聊,说给你一家企业,你先看这家企业的什么地方,他说我先看这个企业的人的精神面貌。人是最核心的资源,如果这个企业里面人都有一种不服输、想干事的劲头,那这个企业一定会做的很好;如果这个企业很懒散,那么肯定是有问题。你可以发现,同样给你一家企业,怎么去看这家企业,不同的学科真的是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换成一个做创意的老师,给他一家企业,他了解什么呀,他一定会问一个问题,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个企业凭什么能挣钱?这个企业凭什么你能挣别人挣不了?你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你是怎么来架构这一切的?把这些问题理解清楚了,可以直接迅速地了解一家企业。这实际上是说,不同的学科由于它的学科规训不一样,大家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理解真的是有差异。再比如说,从会计角度去理解很多管理的话,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理解,很多管理里面的东西、管理里边的工具,他是基于会计出发,同时会计又是他的一个检验标准。比如说,企业要制定战略,定战略肯定要有数字数据,那这个数据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会计,会计提供的数据,是战略制定的出发点。那再反过来,战略最后落地执行的怎么样了,还要用数据说话,你说的再天花乱坠,如果报表上却没有任何变化,那这个战略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实施。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会计,既是战略制定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他(战略)最后落实情况的检验标准。那么会计里面的一些工具与战略相结合,也产生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就比如说,咱们经常有个工具叫预算,预算一般都说(是)会计与财务里面的一个工具。那么怎么来理解预算呢?我来理解,预算其实就是把老板脑子里想的东西用财务的形式表述了一遍,那么老板脑子里想的东西,说的好听一点,就是公司的战略。如果不知道公司的战略,是没有办法制定预算的。预算就是把那些战略一个一个清晰化、条理化,通过勾稽关系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前后磨合一下,同时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里程碑。这样战略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我就可以控制,我就知道它到哪一步了,怎么运行下去,很多东西都可以交叉起来学习。
再比如说,我再举一个例子,同样一个问题,学财务出身的人跟学运营出身的人,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医院做一个调研,这个医院是一个很强势的医院。他说,我们这个医院,从药厂进药的时候,都是说药厂你先把药给我,六个月以后我再给你钱,这好还是不好?从财务的角度说这非常好啊,相当于他是药先来了,但是我没有给钱,六个月以后再给,这实际上是无偿占用了供应商的资金,从财务上说是可以节约资金的成本的,是很好的一个措施。但是我们一起去调研的另外一个老师是学运营的,他说这个未必是一件绝对的好事,我说为什么,他说你看,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原材料供应商、药厂、医院、顾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供应链。医院,药厂等等,都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如果在医院这个环节,你把药厂压榨得非常厉害,那你要小心。小心什么呢?因为在供应链管理里边,除了一个企业的利益要考虑以外,还应该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如果这个环节把某个环节压榨得特别厉害,导致整个供应链崩溃掉的话,谁都没好果子吃。你不能因为你一个环节获利太多而把整个供应链搞垮,(这样)让大家都没饭吃。这个思维方式跟我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的思维方式、受的教育是股东财富最大化,那我要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那么他的思维方式呢,是说除了考虑企业的这块儿利益以外,还应该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当然我们可以说,企业嘛,肯定以盈利为目标的。但是如果有这种思维方式,我们是不是可以坐下来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去占用别人六个月的资金,还是说三个月就行,两个月就行,或者四个月。这样呢,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和谐发展。这实际上是,你可以发现,不同学科对同样一个问题,真的是理解差异很大。
我再举一个例子。财务和创业,对同样一个问题,他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说,在财务管理里边,公司要投资某个项目,那一定要想一下这个项目该不该投呢?财务最基本的思路是这样的一个做法,就是预测这个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预测它明年挣多少钱,后年挣多少钱,大后年挣多少钱……大到无穷或一个有限系列,每年能挣多少钱。然后用一个折现率来折成现值。说白了不就叫打折嘛,对吧。货币时间价值嘛,将来的钱不如现在的钱值钱,打折。然后来算出一个现值来。现值减去你的初始投资额,减去以后,就叫做净现值。如果这个项目算出来净现值大于零,说明这个项目就该投。净现值小于零这个项目就应该被拒绝。这是财务里面最传统的思维方式。但是在创业里面,它不适合这种思维方式。创业里边说,你刚才的讲的最核心的东西:预测未来和现金流,然后选择一个折现率折现,在创业里边,可能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现金流。我搞一个创业项目,基本没人搞过,我哪知道明年挣多少钱,后年挣多少钱。明年后年,也能算清楚吧,但是再往后若干年我是根本算不清楚的。也就是说,现金流无法预测。这怎么办?还有一个问题,折现率。我们知道,折现率如果选高了,那现值就变小了;折现率选低了,现值就变大了。但是这个折现率到底应该多少呢?对于创业项目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数据,(没有获得)足够可以参考的数据,折现率(就)没法确定。所以在创业里边,不用这套现金流折现的方式。那创业里边用什么呢?创业里边用这样一种思路。第一个,先计算你可以承受到(的)最大损失。就是说我做这个项目,最多亏多少,我扛得住。这个“最多亏多少”,里边包括钱,也包括人。对吧,最多亏多少资源我是扛得住的,你把这个数先计算出来,做完这个事,反正我还扛得住,是吧。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要聪明地迈出一小步。这不是大步流星往前走,是聪明地迈出一小步。你就想,你被关在一个黑咕隆咚的山洞里边,伸手不见五指,找不到出去的路。怎么找?你说我大步流星往前走,咣当咣当就撞墙了。所以只能慢慢地、一步一步摸索。根据自己来走一小步,试一试,哦这个不行,来换另外一条。或者这个可以,继续往前走。这就叫聪明地迈出一小步。所以,在创业里边,一方面要计算自己可以承受到的最大损失,另一方面要聪明地迈出一小步。这是他对一个投资项目的思维方式。这跟我们财务的思维方式就有点不太一样了。这是财务跟创业。
那现在不是互联网很火吗,我对互联网+等等也不是特别地了解。有一次跟我们学院一位做这方面研究的老师来沟通,就是他对这个问题怎么来看待。比如说,你用一句话把这个互联网+给我说清楚了。他琢磨了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互联网使得企业的试错成本变低了。什么叫做使得企业的试错成本变低了?比如说,原来我要开个店卖衣服的话,那肯定得进一大批东西,摆在店里边。没人买的话,那我再调整。这调整成本就比较高。现在我在淘宝上,这比较简单。我不需要买那么一堆,甚至一件都不需要买,或者只买一两件,拍个照片放网上,大家一看。有人买,那我多进一些;没人买,我就少进一些。这样,我试错的成本很低。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和我们财务有关系的。再比如说,经常有一句话叫做“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起来。”那如果我从会计和财务的角度怎么理解这个话?那就是说,在风口上,你是狮子,你是斑马,你是羚羊你也跑不快。为什么呀?猪都跟你挤一起了你怎么跑得快呀!那对企业是怎么理解呢?如果是在风口上的话,大家都往这涌,呼啦呼啦都往上,成本会大幅度提升。因为很多都为了占领客户,为了占领市场,(做)很多促销。就会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度增加。这个时候你的优势可能体现得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就说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如果我们换成财务和会计的语言,就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的。
事实上管理整合要求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同样一个问题做出不同的分析。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要学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思考同样一个问题。你在学习不同学科的时候,关键就要了解这个学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以及这个学科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出了这个问题应该找谁,大的图景。这就是我们在实践中所探讨的一种所谓管理整合的思维方式。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