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力量 《中国企业家》访商学院院长伊志宏

来源:学院办公室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2-03

2012年2月2日,人大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飞往美国,参加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院长会,她此行最大的目的,是继续推动人大商学院获得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

最近几年,人大商学院在项目和管理上的创新,让许多教育界、商业人士都感到惊讶。加之对61年历史精华的传承,如今的人大商学院已有足够的优势向“世界一流商学院”迈进。在西方拥有主导话语权的管理学界,人大商学院自信地提出,它未来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企业领导者。

人大商学院赶上了好时候。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对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而人民大学近年来也在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努力摆脱外界对人大一些陈腐的认识和定位。于是,人大商学院也成为一块重要的创新试验田,被赋予极大的期待和自主权。

伊志宏院长在2005年任人大商学院院长后,更给人带来了不少惊喜。这个面貌温和的女院长,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积极传承人大商学院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让人大商学院的发展步伐不断加速。

这是一个新鲜的故事,因为商学院的创新与所有的企业创新都不同,前者更复杂、更需要平衡的智慧。

人们对中国的商学院也总是怀着复杂的情感,有对知识的尊敬,有功利性的渴求,也有许多人抱怨除了扩大人脉,所学只是似乎在实际企业运营中派不上多大用场。

因此,这个故事更加富有了意义。人大商学院的创新,无疑是中国商学院乃至世界商学院变革的一个样本。大家都面临相似的问题,但人大商学院在反思和创新上,显然走在了前面。

积极求变

“我曾经最担心的是,我们做的这件非主流的事情,今后究竟是不是商学院发展的趋势?”伊志宏并不否认自己做了一件有点冒险的事。然而正是这次闪耀着企业家精神的决策,帮助人大商学院找到了创新的方向。

2006年,伊志宏和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前往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考察,并听了两天明茨伯格主办的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课程。伊志宏对明茨伯格的印象是“严肃、认真”。她之所以特别留意这位被称为“异类”的管理学大师,因为明茨伯格对传统管理教育的抨击,让伊志宏深有同感。

明茨伯格的观点不仅新锐、非主流,甚至颠覆了传统管理教育的体系和特点。这种颠覆,不仅有益于商学院教育的反思和进步,同时,也能打破商学院现有的竞争秩序,颠覆、创新,就意味着机会。

IMPM与传统的EMBA课程完全不同,它打破了按科目划分的课程安排,而是提炼为反思、分析、练达、合作、行动5大模块,强调反思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每个主题里,战略、营销、财务等知识点均贯穿其中。授课时,老师也更像一个启发者,而非灌输者。学生成了“参与者”,围着圆桌,与老师平等地讨论和分享。同时,这5个模块安排在不同的商学院进行,并跨越好几个国家,有益于学员们拓展全球视野。

而人大商学院,恰恰需要这样的机会。就在2006年,人大商学院的工作人员分头去全国各大商学院调研。“一开始有人反对,认为我们出去调研就掉价了,但最后看到调研结果,大家开始有压力了。”伊志宏说。很快,人大商学院调整了战略思路,决定走差异化道路。

接下来的两年多,不少老师被组织去国外听IMPM课程,加强对项目的理解。同时,人大商学院也积极寻找企业资助,期望给院里减轻很多压力和风险。最终,他们幸运地得到了新加坡万邦集团的支持。万邦集团董事局主席曹慰德先生非常看好该项目,他认为传统的EMBA教育的确需要改革。

2009年,人大商学院与IMPM合作的CMPM项目正式启动。然而,这次创新的难度可以想象。鲜有学员报名,四处宣传,才招来了20多名学员。“曾经有一个企业家,我和他聊了一下午,结果他接受起来还是很困难。”伊志宏回忆说。

第一届CMPM的艰难程度的确令许多参与者印象深刻,人大商学院副院长宋华教授和EMBA中心主任冯云霞博士都是当时的主要参与者。

“毕竟第一次做,究竟怎么设计课程,谁也拿不准。例如当时分析模块是我们在国内做的,反思、学员讨论和老师授课的比例究竟怎么分配还不清楚,另外,一些老师还是习惯控制课堂,以讲课为主。”身为EMBA中心主任的冯云霞当时参与处理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安抚学员,并很快调整课程安排,增加反思和讨论部分。

作为CMPM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宋华副院长更是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最困难的是跨部门合作,怎么能把几个模块组织起来,还涉及在国外的各种安排,这对行政部门的要求也非常高。“有时候困难到我也产生了怀疑,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

为了保障第一届CMPM项目的成功,人大商学院配置了堪称最顶级的师资队伍。而在国外上课的几个模块中,这些名牌教授还成了学员们的“陪读”。

终于,这种全新的模式,得到了学员和教授们的认可。他们发现CMPM重点讲授的,是企业领导者、决策层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实施变革、如何接纳多元化的文化、如何分析以做出决策、如何与他人合作。这比单一地听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有效得多。

当第一届学员结业时,他们纷纷拍视频留念,表示CMPM项目是他们上的管理课程中最有效果的。经过2年的“且学且行且思”,他们逐渐培养起反思的习惯及开阔的视角,思想逐渐发生蜕变。

大多数教授们,也慢慢放开旧观念,从怀疑到理解,最终肯定了CMPM的教学模式。更让他们惊喜的是,2011年第二届的学员中,许多都是老学员推荐的,这无疑是对CMPM项目最有力的肯定。

而接下来的第二届CMPM,也办的更加熟练。例如在英国进行的反思模块,教学活动跨度更大,内容更多样,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仅占教学总量的40%,涵盖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60%为大量非传统教学活动,包括公司参观、访谈、湖区边走边谈、英国工业革命诞生地实地考察、晨间反思、课间反思、反思论文指导等。师资数与学员数的配比基本达到1:1.5。

2010年,人大商学院开始取代日本大学参与运营IMPM项目, IMPM决策方决定将“合作”模块放在中国。参与IMPM项目合作的英美等一流商学院对人大商学院的组织能力和授课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持续创新

CMPM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效果,人大商学院的创新团队更有信心了。接下来,CMPM项目的思想精髓,被延伸到了EMBA、MBA等各类传统课程中,实现传统项目的再创新。

人大商学院的EMBA项目提出SOAR(飞翔)计划,重点提炼了三大理念――知识(knowing)、价值观(being)和行动(doing)。

虽然课程设计仍然按照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科目划分,但EMBA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导向都已经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大学EMBA中心主任冯云霞指出,EMBA并不是富人俱乐部,只不过这部分人群基本都有着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EMBA的目的是培养已经有领导能力,但是能让领导能力发挥更好作用的人,让这部分人群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拓宽视角,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现在,每个EMBA班都有反思环节,学员们要写反思报告。学员们都发现,反思以及学员间的相互交流切磋,非常有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说。EMBA课程中社会交流部分也更加形式多样,例如增加移动课堂、去企业参观交流,开办小型论坛等。

受到鼓舞的人大商学院在项目创新上不断突破。2012年,响应国家提出的“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号召,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优势突出的人大商学院又汇集业内知名学者和产业精英,设计开发了创新项目“文化创意产业EMBA项目”。

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而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

反观中国,整个文化行业同质化、雷同化现象突出。中国只能算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非世界的创意工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要让更多的人打开视野。因此,越来越多文化创意行业人才,希望到著名商学院进行深入学习,以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并与行业内的领先人物和公司深入交流,人大商学院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课程被设计为四部分:产业模块、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块、人文社科和领导力模块、文化创意产业的体制情境模块。其中,产业模块是重点,能帮助文化创意产业领袖深入了解技术变革所引发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趋势,以及在这种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变化。

“我希望打造的是一种持续创新的组织文化和组织能力。不管哪个领导在任,都能持续下去。”伊志宏看的很长远。因此,她不仅关注项目创新,更重要的,还有管理创新。

首先,人大商学院提出新的愿景,人大商学院的目标是在15年内成为“世界一流商学院”,而不再是以前提出的“国内一流商学院”。“只有目标高了,才有奋斗的动力。”伊志宏说。

而这个目标,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在确定提出前,人大商学院用了近3年的时间研究、讨论,并已开始进行结构调整、锻炼组织能力。“我们要有了一定基础,才能提出这样的口号。”

为了推动战略变革,让愿景成真,伊志宏又推动了两项对于人大商学院来说意义重大的任务——申请欧洲EQUIS教育认证和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她希望认证成为督促人大商学院持续创新的外部监督力量。目前人大商学院已成功通过EQUIS认证。

于是,根据两项认证的要求,人大商学院彻底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在各个项目中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并设立了课程组等部门,增强同一领域老师的协同性,增强整体课程研发能力。还有更多软硬件上的要求,都在给人大商学院不断加压。“其实,商学院的创新,最重要的还是靠整个团队的支持。”伊志宏一路走来,感受颇深。

的确,变革一家老牌商学院,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对于一个人才大多极富个性的知识性组织,平衡各方利益,塑造和谐、高效、创新的组织文化,才是最困难的。

伊志宏的智慧之处,便是化复杂为简单。她没有将自己陷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相反,她用高远而令人心动的目标激励大家,让老师们感觉有奔头。同时,搭建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推动一些创新型项目,让老师们感受到事业的挑战性,并且能积极授权,尽量让每个人感觉到被组织尊重和重视。在这种氛围下,很多沉睡的力量被激活了。

“我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我经常跟同事们说,做领导一定要站在组织的角度,努力保持公正。”伊志宏如此评价自己。而接收采访的老师们,也都表示,伊志宏的心态和公正地处理方式,是化解矛盾、减少摩擦的关键。

如今,人大商学院在校内外都获得了极大的认可,校内科研排名,商学院连续几年名列前茅。而兄弟院校、企业家群体也越来越肯定人大商学院这几年的显著进步。2012年,人大商学院又将在“世界一流商学院”这一目标的激励下,以“回归教育本质”为核心思想,开拓创新之路。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