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12-10
地球上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年轮前进向前推进所留下的印记,尽管在风雨中会有些变得模糊,但是从今天的存在中,我们仍旧可以破译过去对于今天的牵绊,那种牵绊,那种连续,就是城市的"基因”。
上海,这座曾被誉为“东洋明珠/东方明珠”的城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上海制造”也曾是该城市响当当的名片;但时至今日,曾经代表中国制造最高水平以及品质保证的上海制造业有点不复当年,其规模总量先后被江苏、广东、山东、浙江超过,另外,那些曾经被全国人民公认为优质保障、潮流先驱的“老上海”品牌也已成了老黄历,如“蝴蝶”牌缝纫机、“海鸥”相机、水仙洗衣机等等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此,有人怀疑,上海的往日辉煌不过是得益于对于国外技术的“拿来主义”,这座城市缺乏创新基因,因而跟不上今天时代发展的步伐。但事实果真如此?对于上海的质疑,恐怕我们也要向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与“基因”去索求真实的答案了。
“开埠盛世”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上海设县,属松江府,那时的松江府是文风鼎盛、经济最繁荣的地方。到鸦片战争前,上海虽说一直是一个小县城,但其先后曾获得“小杭州”、“小苏州”、“小广东”之美誉,并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手工棉纺织业和沙船运输业这两大传统的经济支柱产业。1843年开埠之后,上海成为自由港,其奉行投资者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不需要签证就可以登岸,由此,国际和国内的移民纷至沓来,很快就成为了远东的第一大都市。随后,上海又控制了全国的对外贸易,至1870年,其对外贸易总量已经占全国总量的63%。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上海工业的产生,上海很快也成为了远东的第一大轻工业基地。与此同时,风风火火的“洋务运动”也给上海带来了军事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江南制造局”。
1865年,正在镇压捻军的李鸿章突然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个洋人办的铁厂——美商旗记铁厂要出售,但要价不低。本来李鸿章就对容闳提出的中国必须首先建立能够造机器的“机器母厂”的建议十分赞同,于是想办法凑足资金买下了铁厂,并把上海丁日昌、韩殿甲的洋炮局合并起来,组建江南制造总局,还将容闳赴美国购办的100余台机也划归江南制造局所有。当时的江南制造局以蒸汽机作动力,以机器为劳动手段,雇用工人多达2000多人,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能稍与外国抗衡的工业企业。1920年,由江南制造局的造船厂所制造,四艘起着中国名字的美国船陆续下水,中外报刊竞相报道,大赞“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
“江南制造局”的成就并不仅限于中国最早使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近代军事工业,也是旧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其还起到了楷模的效应,其成立之后,上海制造企业纷纷开张,近代大工业在上海异军突起,上海也成为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
“上海制造”:城市的名片
历史的年轮继续向前,上海从开埠到抗战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印记十分深刻也令人注目。上海的“自由经济”吸引了一大批冒险家,其成了国际移民的世外桃源。上海由于面朝大海而具有海洋文化——开放、包容,在开埠之后,其“海纳百川”的胸怀更是吸纳消化了一些外国的西方文化因素,逐渐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而当时其精髓,就是多元和创新。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科技的背书。”上海民营实业家借助外国冒险家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努力发展自己的工业。到了1933年,上海工业超过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其制造的机制轻工业产品向香港、南洋等海外市场的出口也迅速增加,“上海制造”不仅在中国市场上的一枝独秀,其影响力更是扩散到了东南亚市场,甚至在在欧、美、日市场,“上海制造”也变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抗战期间,上海因为其租界中心的地位,获得了国际条约的保障,因而得以短暂与战火隔离。这也使上海成为了中国唯有的一片净土。大批避难人口与资金喷涌而进,竟造就了上海一时的工商业繁荣,形成了史学家们常称之为的“孤岛繁荣”。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不再理会国际条约的要求,强行登陆上海,占领租界,霸占了租借内的企业,并进行交通管制,上海的工业因缺乏造血原料,由此逐渐衰落。
但上海的恢复力是惊人的,抗战胜利后的两年,上海的工厂数目就从4100家增加到7738家,工厂总数占全国54.9%,机器设备占全国各大城市工业设备的65.7%,上海继续保持着全国工业中心的地位。并且“上海制造”还屡屡创造神话,中国第一块手表、第一支金笔、第一台收音机、第一辆自行车等等,“上海制造”成为了中国的一枚耀眼的明珠,成为了潮流的代表,品质的保证。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创始于1895年的上海钢琴厂,原先是中国钢琴制造企业的摇篮和发源地。1928与1931年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部钢琴键盘击弦机芯和中国第一块自主弦列铁板。解放后,1958年中国第一架完全自主产权钢琴也在此诞生。1963年,主持起草制定了中国第一部《钢琴》行业标准。1988年,上海钢琴公司受轻工部委托再次制定了《钢琴制造国家标准》,为中国乐器制造业的标准化工作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上海钢琴有限公司的主打品牌“施特劳斯STRAUSS”(前身是聂耳牌)。被评为著名商标,并于海外注册。公司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995年至今,连续十多年被音乐家协会指定为考级用琴。历尽百年制造经验积累的上海钢琴有限公司,用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灵感赋予钢琴以高贵、灵性。连续多年获得“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名牌产品”称号。
纵观上海的发展历史,站在高处俯瞰这座城市,其独特的海派文化,包容、创新以及对于“精致的追求”贯穿了整个发展主线,我们可以肯定上海的“创新基因”。而最能体现这些创新基因存在的地方,无疑是那些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企业,因为“文化是科技的背书”,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创新基因成就“速度神化”
越努力越幸运,上海无疑是一个幸运之神眷顾的城市,它大步迈前的同时,也赶上了快速前进的列车。全球竞争的加剧,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将制造业进行转移,而上海由于其工业根基牢固而成为了各方青睐之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特征的国际制造产业逐渐向上海转移。上海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工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并创下了不断提速的“三级跳”的发展神话:上海工业总产值从1956年的100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1000亿元,历时30年;再到2003年的1万亿元,历时15 年;再到2007年的2万亿元,仅仅历时4年!并且在发展中,上海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重点产业以及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精品钢材等产业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65%左右。并且,其支柱产业在全国还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每个产业都具有全国性的明星企业。
而其中发展至今的上汽通用,无疑可谓“东方之珠”上一颗耀眼的蓝宝石,从这家企业去探寻现在上海“创新基因”或许能找到答案。率先引入并升华质量管理体系,是成就了上汽通用的速度奇迹的原因。
对于中国来说,汽车是一种舶来品,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外的技术支持功不可没。由于上海“追求精致”的底蕴与德国制造追求“极致完美”不谋而合,于是德国汽车制造企业率先进入上海,这也使成为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所在地。随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进驻上海,建立了上汽通用。
至此,上海文化与美国技术的碰撞,成就了汽车工业史上的再一次升华。美国将先进管理理念、高科技技术的渗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带入合资企业,上汽通用在自建厂之初,就引入了通用全球制造体系GMS,建立了中国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柔性化生产线,并将“标准化、制造质量、不断改进、缩短制造周期、员工参与”五大原则贯穿于生产制造的全过程。
只引进不升级显然不是上海人风格,上汽通用汽车还结合自身特点和国情,构建了具有上汽通用鲜明特色的精益生产体系。并且,上汽通用还将其的精益生产体系进行“体系复制”,进行跨地区一体化管理,以保证企业文化、产品规划、生产制造、质量体系,还是信息、采购、人力资源等在其上海、烟台、沈阳、武汉四大基地保持一致,从而使上汽通用在所有基地的工厂生产的汽车都具有如出一辙的高品质。
当然,要想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仅靠企业自身产品设计和制造把控是远远不够的,“精益”产出还需要上下游的配合。上汽通用深谙此道,在创建之初就将质量体系覆盖整个业务链,将自己的质量文化向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及售后服务两头延伸。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上汽通用遵循“16步原则”进行严格的甄选;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中,上汽通用则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在满足了零缺陷产品的生产后,上海通用还帮助供应商全力打造“质量保障、快速响应、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四大核心能力。“全员、全时、全程”的“三全”质量管理特色不仅体现在上海通用汽车的生产线和车间里,也覆盖到所有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过程,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每一辆汽车的高质量水平。
企业自身的成功并不能使上汽通用得到满足,上汽通用不仅重视自己对产品质量的锻造,还追求企业与行业、环境、社会的和谐共赢。在“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下,上汽通用于2008年率先启动“绿动未来”全方位企业发展战略,并全面制定了以“发展绿色产品”为核心、以“打造绿色体系”为基础、以“承揽绿色责任”为社会实践的中长期规划,与此同时积极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带动供应商、经销商等全产业链共创绿色产业生态系统。
技术与文化的碰撞,再加上企业积极担负起自己面向社会的责任而树立了优秀企业公民的社会形象,使上汽通用创造了国内乘用车企业发展速度神话——进入中国短短17年,累计产销量就突破1000万辆!上汽通用的努力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于2003年、2006年、2009年连续三届荣获上海市质量金奖,并在2014年赢得上海市质量管理的最高荣誉——上海市市长质量奖。
上面这颗“蓝宝石”,成长于上海的土壤,无不带有上海的“气质”,骨子里也拥有上海的文化“基因”。它的发展路径无不展现其“包容、创新”的文化内涵,对于细节与技术的追求,也无不表现出其对于“精致”的追求,而这三个品质,也正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精髓。上海也确有“创新基因”。
基因延续:在创新浪潮中继续前行
如今的上海遭到质疑,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上海的制造规模总量已经跌至全国各省区第五位。的确,从区域竞争看,上海制造业在全国的总量排序有所下降,但上海在规模总量、劳动生产率、综合配套等方面仍然具有优势。另外,上海政府也意识到制造业继续比拼数量、规模和价格不再可行,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等手段比拼质量、科技和品牌、推动本地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才是今后的发展路径。于是,上海开始进行自己的制造业转型,促进“上海制造”跃升为中高端的“上海智造”,鼓励运用新技术,再续“上海制造”神话。但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上海智造”是否能在创新中继续前行呢?上海的制造企业们又在这一轮新的浪潮中做了什么呢?
在时代化的背景下,上汽通用积极对自身进行了发展“升级”,不但进行了体系化的创新,改进了自己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产品创新和营销服务创新,并且还以自身强大的IT信息能力为基础,与互联网巨头BAT全面开启战略合作。上汽通用作为引领汽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通过跨界融合实现优势叠加,进一步加速提升平台开发能力、内容服务能力和大数据应用能力,成为了行业内深耕大数据的先行者。而上汽通用凭借着体系化耕耘布局加上精细化管理上的快速发展,在今年便斩获了2015年“全国质量奖”。
全国质量奖是我国对实施卓越的质量管理,并在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组织授予的在质量方面的最高荣誉。设立于2001年,如今,全国质量奖已经成为与日本戴明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EFQM卓越奖齐名的国家级、全国性质量奖励。这样的奖项对于上汽通用而言,也无疑是对其整体质量管理及企业发展的极大肯定。
从上汽通用的发展“升级”以及创新服务中,我们已经看见了上海创新基因的延续。面对新时代的要求,上海的企业正在积极的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开辟新的前行道路。不管是上汽通用抓住机会进行“大数据制造”的融合,还是其他正在面向用户需求的转型改变的企业变化,我们都看见了上海创新基因的延续,以及上海制造企业对于“创新、包容、精致”品质的追求。然而,“上海制造”究竟会驶向何方?恐怕我们现在还无法给出答案,当然我们也不能给出答案,因为上海的制造企业正在积极的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
是的,“上海制造”的故事仍旧在继续上演••••••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