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教育·新会计 第二届中国人民大学智能会计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18

1月16日下午,以“新技术·新教育·新会计”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人民大学智能会计教学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院校,以及毕马威、德勤、用友网络、中国建设银行、淡水泉投资等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以推动智能会计发展。

1610953956595140.png

人大商学院会计系张敏教授在主持中介绍,会议分两个阶段,一是学生分组展示其利用Python技术实现会计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项目,二是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智能会计相关问题。

人大教务处副处长李向前老师在致辞中强调,智能会计方向的设立推动了创型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是学校新文科建设先行先试的典范。商学院智能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探索,也许会对人民大学甚至全国的同行,在会计和财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知识结构方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智能会计项目展示

人大商学院本科项目主任郭海教授主持项目展示环节,6组学生分别展示了利用Python技术实现会计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项目,主题为:

① “财报慧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自动化识别系统与评分搜索引擎”

② “Python赋能,一键智能估值”

③ “独家优选”——个性化基本面选股方案

④ “AI深化: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

⑤ “上市公司研究报告自动生成与播报”

⑥ “财务大数据可视化”

五位专家和学者对上述项目给予了高度地赞扬和鼓励,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深圳市黑云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冠义:今天展示的主题都是切中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优质公司筛选等大家关心的话题。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课题,学习美国黑石公司的求真精神,利用好Python等现代工具。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教授秦荣生:项目展示有四点不足。第一,内容属于智能会计还是智能金融还需讨论。第二,实用性较弱,仅使用财务报表数远远不足。第三,没有相关文献参考,创新性不足。第四,应用的案例局限性较大。另外,智能会计应该是涵盖会计全流程的智能化,应当有自己独有的内容,不应只是使用了一些技术。

人大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全国会计硕士专业教指委秘书长王化成:本次展示宏观思路清晰,抓住了重要话题讨论;以会计数据为基础,引入了大数据;以传统的会计方法为基础,加入了智能分析的方法;以智能展示为特色,展现了良好的台风。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指标的逻辑性、结果运用的实用性、选择案例的代表性。

淡水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利刚:技术本身能够给学习、科研带来的价值,以及思维框架,即逻辑性和可复制性值得思考。此外,学企融合是培养面向未来人才可能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华能贵诚信托金融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王宇韬:作为2018级智能会计方向班Python课程的授课老师,针对上述学者的部分点评和疑惑进行了解答。

圆桌论坛

主题一:“新技术环境下企业对新型财务人才的需求”

本环节由商学院会计系徐经长教授主持。深圳市黑云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冠义、德勤中国鉴证数字化业务主管合伙人范里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电子创新部高级经理邵周、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唐雪松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王彦超教授、毕马威中国智慧之光主管合伙人徐琅朗、人大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全国会计硕士专业教指委秘书长王化成、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余佳燕参加了本场论坛。

王化成教授认为,未来企业的财会岗位可能包括4个方面:智能财务核算师、智能财务工程师、智能财务运营师和职能财务规划师。同时,王教授还强调不同的高校应当有自己培养方面的定位。

 

实务界角度:现有的财会队伍能不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说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一个障碍?对未来财会人才有怎样的期许?从实务界角度,对当代的大学会计教育有什么建议?

陈冠义:可能现有的财务队伍已经成为了一种障碍,因为财务人员相对保守,而且财务的规则性强,易标准化,很多企业开始进行财务自动化。

邵周: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开拓自身眼界,强化学科基础,了解技术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找准未来的定位。因为技术不断发展变化,专业知识才是根基。

事务所角度:新技术、新经济对财会人员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其次,从职业会计师角度,大数据、人工智能审计经过了什么样的变化?目前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状态?未来的趋势如何? 

范里鸿:学生最好掌握1-2门技术,对其他技术有所了解。相较于技术学习,更应重视技术对于具体的业务和行业如何能创造价值。针对第二个问题,就德勤而言,除了正常的升级转型,还会向基本员工普及一些通用的技术以提升效率。第二是可以利用大数据降低风险,比如进行100%抽样,提升财务报告审计的质量。这一点可能在接下来5~10年之内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到某一个时点,出现新的技术,或者很多技术的叠加应用,达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得审计行业产生根本性变化。

徐琅朗:就个人而言,能否适应时代技术变化和能否对这种变化做出一些贡献,发挥自身力量更为关键,并通过一些举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余佳燕:相关行业人员可以利用自身从业经验的优势,结合技术,思考其应用场景。

高校角度:面对新技术新经济的冲击,大学的会计教育应该怎么样去应对,怎么样去转型? 

唐雪松:高校应培养“3+1+1”类型,即3种逻辑(会计财务逻辑、数据分析逻辑和计算机编程逻辑)、1个思维(战略思维)、1个能力(创新能力)。

王彦超:当下的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活动都可以被记录传输和共享,而且自动生成相关信息;二是知识动态变化快。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应关注三点,一是打牢本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学科融合,三是找到应用场景。

 

徐经长教授对该主题讨论进行了三点总结:回归初心,立足专业;掌握技术,拓展技能;理解业务,透视本质。

 

主题二:“新技术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如何转型”

本环节由人大商学院会计系吴武清副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陈德球教授、浙江大学会计系主任陈俊教授、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程平教授、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付建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京菁教授、北京大学会计系主任李怡宗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秦荣生教授、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王爱国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国坚教授参加了本场论坛。

各位专家和学者对本主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陈德球: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更好认清新技术和会计和财务的融合问题,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把技术为会计和财务服务。未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的体系应进一步跟信息技术融合,但要尽量避免完全技术化。

陈俊:高校需要思考自身培养的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学科的界限在哪里。本科阶段的教育依然要打好基础,提供更多技术能力,同时将加强学生对业务的理解,而这一点是目前匮乏的。智能财务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或区块链等为核心,要求信息技术的培养和对数字资源的理解应用,和专业相结合,由专业引领,通过构建和利用数字化的服务平台、智能化的管理决策体系,最终提高的效率,拓展和实现会计财务的职级及战略工作。

程平:大学教育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转型。一是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型,二是培养能力的转型,三是课程和教学方式的转型,四是师资能力培养的转型。

付建华:在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将来表现为“技术+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未来院校在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生时,可从开设技术基础课程、拓展数字化应用的教学学科、适当增加数学和建模的教学、增加运营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教学四个方面入手。

黄京菁:会计教学改革是一个T字型,即深度的财会知识的理解和对业务场景的宽度的理解。

李怡宗:合作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应引起重视。

秦荣生:会计教育的改革应根据社会需要、政府要求结合。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重视师资培养,包括数字化与传统会计基础两类的师资。二是学生培养,开设智能化的会计领域的课程,对低年级的要保留传统会计课程。三是社会培训,培养其思维数字化思维。

王爱国:当前转型的核心是在新技术推动下,会计核算像向会计管理转变。从学科和专业建设这个角度来讲,智能会计应是在新技术基础上,会计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交叉学科,应将智能会计作为一种交叉学科进行建设。

郑国坚:一个顶层设计是有必要的,建立一个高校联盟,探讨智能会计专业应设立、转型的方向。关于师资问题,博士生的智能化会计培养也不应忽视。

 

吴武清副教授对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了三点总结:拓展视野,立足战略制高点;强调融合,打破学科边界线;强调智能会计,而非会计智能。

 

本次研讨会对于智能时代各高校应如何培养符合未来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智能会计指明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也对线上参与讲座的同学们的未来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议同时在百家号平台同步直播,累计参会人数达到21.6万人次,在线人数最高时达9086人。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