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案例中心:成为中国本土案例开发与教学领导者

来源:宣传信息办公 发布时间:2017-01-16

为践行“立足中国实践、贡献管理知识、培养领袖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学院使命,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促进案例开发与教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于2006年4月成立案例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更名为管理案例与教学创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案例中心),负责教学案例开发和推广、案例库建设以及教学创新等事宜。案例中心始终依托学院国际化视野和理论素养,紧密追踪中国管理实践,打造从实践到理论的建构平台,努力推动教学和科研创新,旨在助力学院成为中国本土案例研究和教学的领导者。

关注中国本土企业,加大原创案例开发

案例中心从成立之初,即秉承“服务于教师和教学,整合内外部资源,开发本土优秀案例,塑造人大案例品牌”的核心理念,在持续开发符合国际规范的教学案例的同时,积极探索微案例、在线多媒体案例、跨学科案例等新型案例形式,逐步建立起人大独有的、多种案例形式共存的本土原创案例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谈到,人大商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在几代商院人的努力下,已经建立起独特的竞争力。但面对当今商科教育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差异化是商学院未来发展必须要选择的战略路径,“基于学校资源和学院的实际资源,人大商学院必须要通过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来实现我们的差异化,这也是我们在市场中实现有效竞争的需要。”

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焦叔斌谈到,“早期我们买国外案例,请国外老师传授经验,都是引进的过程。随着中国发展速度的加快,中国本土企业的经验也相当丰富。这十几年来,我们从模仿别人到慢慢开始关注和研究我们自己的企业,进而开发中国本土管理的原创案例。”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赵晶则说:“中国现在处于转型期,经历一系列的变革,由此所产生的管理问题都很有趣。我们教学现在都用本土案例,因为现在有意义的管理现象或问题就在中国。”

截至2016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案例库已有本土原创案例180多篇(含已立项未结项案例),其中50篇为微案例,50篇有英文版。关于如何加快本土案例的开发,促进原创案例库的建设,毛基业院长指出,首先要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设定关键指标并通过制度保证落实;其次要建立全体教师重视案例、开发案例和使用案例的文化;最后,在前两项工作到位的基础上,要对国际商学管理做出贡献,将我们原创的中国商学案例写进全球课本,将中国管理实践进行理论升华。

到2020年,商学院案例库规模计划达到大案例260个、微案例200个,粗案例/多媒体案例10个,案例总数约为500个。要达到这个规模,预计每年大概需开发30个大案例,40个小案例和2个粗案例。正如焦叔斌老师所说,“对于案例开发,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是时间和内心的动力,很多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是需要追踪的。另外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时获取案例本身以外的很多其他相关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对各种案例背后的信息都要足够了解,这也是一个挑战。”

商学院案例工作坊

支撑案例教学实践,探索新型案例开发

在焦叔斌老师看来,案例开发在本质上是要为教学服务的,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应该融为一体。“学生研读案例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我们通过研讨案例、与学生互动来认识这个世界并从中总结出管理规律,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就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自然规律一样,管理学者通过案例观察现实中的组织怎样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教学和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回事。”

“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开发)相融合,一直是我们学院想树立的一个定位。”赵晶老师谈到,“在我的MBA、EMBA以及EE课堂上,每一个专题我都是用案例来穿插的。学生反馈也很好,因为这些案例通过公共渠道无法查询,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案例很有价值,并且能反映企业的真实问题。”

然而,商学院从哈佛、毅伟引进的经典案例在一些教学环境下并不显得那么适用,比如课程时间只有两天的EE课堂,学生课前几乎没有研读案例的时间。经典案例教学方式“水土不服”的现象以及商学院差异化案例教学的定位,促使案例中心在持续开发传统哈佛式案例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开发了课程教学大纲和知识点紧密结合的微案例(Brief Case)、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还原真实决策情境的粗案例(Raw Case),以及综合多个学科视角的跨学科教学案例(Multi-disciplinary Case),旨在持续推动基于案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发和创新。

教育学曾有过研究,从效率方面来讲,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只有15分钟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授课把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参与,像分组讨论、学员报告等。而微案例,则使这种主动参与变得更加有效。较经典案例而言,微案例具有“少、精、准、新” 的特点。焦老师表示,最近两年针对课程需要,自己都在开发相对比较小型的3000字左右的微案例。他强调,“案例的意义在于课堂运用,有用户才有生命力。不是因为有微案例这种形式我才去选择它,而是教学本身迫使你采取更有效的方式。”

起源于耶鲁的“粗案例”强调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数据来展现案例真实的情境,其中涉及的内容几乎不可能依靠一个人就能理解、分析和组织写作,通常需要与不同专业学科的人合作。粗案例运用到课堂上,能帮助学生从社会、经济、战略、营销、财务、运营、治理关系等不同的宏微观视角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中心在向耶鲁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教学特色,已经开展了4项粗案例开发,主要用于MBA项目的整合课程。

加强校企合作,讲好中国管理故事

商学院始终强调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并重,旨在做最懂中国管理的商学院。案例中心也在这样的定位驱动下,积极开发国内外合作伙伴,积累企业资源,合作开发反映中国管理实践的案例,努力讲好中国管理故事。

例如2015年底,案例中心与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展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案例。商学院教师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对德胜洋楼公司几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详细采访,总结和提炼出了包括制度化领导力在内的管理观点,帮助企业通过制度提升员工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及自觉行动等。对于德胜洋楼来说,从所开发的管理案例中学习了诸多宝贵的理论知识,也发现了实际管理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为了开发出更多贴近实践的优秀案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教学活动,案例中心一直以来接受校友企业及相关企业委托,总结企业成功经验,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精品管理案例,并运用于商学院各项目的课堂教学并开展对外的宣传和推广。对商学院而言,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中国本土企业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实现站在实践最前沿去探索和总结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无疑也是学院进行案例研究和教学的最佳方式之一。

商学院教师赴德胜洋楼参访

开展国内外推广活动,提升人大案例库影响力

近年来,案例中心着力于案例在国内外的推广。国内方面包括向“全国MBA百篇优秀案例”和“全国MPAcc优秀教学案例”等评优活动推送学院优秀原创案例。同时,案例中心在2016年共组织案例工作坊8场、跨学科案例汇报活动1场、案例公开课4场,并且通过网站、微信平台、电子通讯等多媒体手段向学院教师推介案例、传播案例知识和案例活动信息,营造全院写案例、用案例的氛围。据统计,学院现有教师人均案例开发数量为1.08个,参加过哈佛等国内外知名案例中心的案例培训的教师人数比重为32.2%。

国际合作方面,案例中心不断打造优质原创案例,并将其推向国际案例库。赵晶老师谈到:“近二十年来,都是国外的案例向我们输入。但现在中国有更好、更独特的管理现象,也正是我们将输入转变为输出的好时候。”

目前,案例中心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邀请到该中心的粗案例专家共同开发两项在线多媒体粗案例: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案例和德胜洋楼案例。此外,与西班牙IE商学院合作开发的2项在线多媒体案例也在进行中。案例中心还与欧洲Case Center、毅伟商学院案例中心等接洽,商讨合作形式。

赵晶老师表示,想要我们的案例更好地走向国际,需要一个双方交流的平台。“在国际上,我们的案例开发及研究的历史不长,现阶段不及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具有系统性。不断提高案例质量,注重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的有效结合,在原创案例国际化道路上,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