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创新与竞争力研究中 发布时间:2015-05-14
2015年5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主办,商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案例论坛在逸夫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出席论坛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教授,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处长冯芷艳研究员,商学院执行院长毛基业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法学院副院长时延安教授,新闻学院副院长胡百精副教授,以及其他学院的专业学位教育主管副院长、教师代表等。
论坛开幕式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主持,伊志宏副校长首先致开幕词。伊志宏副校长指出,两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社会科学案例中心的目的是推动人民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案例开发和研究,特别是跨学科合作,这在国内来讲是第一家。大力发展案例教学,包括发展跨学科案例教学也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但是这项工作还比较前沿,我们还处于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幸运的是,人民大学的商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学院、财经学院等学院的很多老师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在酝酿很久之后,今天这个论坛终于把大家汇集到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做跨学科的案例开发和研究。伊志宏副校长还对国务院学位办和基金委领导一直以来对人民大学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在跨学科案例开发和研究方面能继续得到支持。
伊志宏副校长
黄宝印司长在讲话中指出,案例建设对专业学位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案例、开发案例、用好案例”。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实践培养是一个弱项,而案例教育是弥补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对案例有足够的重视。过去,我们主要是引进西方的案例,这几年才加大了自己开发的力度,而事实上,我们国家现在有无数优秀的案例题材等着我们挖掘。但是如何激励老师去开发原创案例也是一个难题,希望人民大学在案例库建设和对老师的激励方面能有探索,能高标准、高要求编写出更高质量的案例。案例编出来的最终目的是要能有效的利用。如何在课堂上讲好案例,对大多数老师来讲是个挑战,即使是那些理论非常丰富的教授也未必能讲好案例。所以希望人民大学在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如何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老师,也能探索总结出一些经验来。
黄宝印司长
冯芷艳处长对中国人民大学建立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社会科学案例中心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她提到,现在国内研究水平逐年提高,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们能对世界的社会科学理论做出新的贡献,而跨学科的合作是重要的突破途径之一,所以人民大学推动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在“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加大对案例研究进行理论创新的资助力度,也会对社会科学案例中心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基地进行大力支持。
冯芷艳处长
吴晓求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在人民大学,专业学位数在整个研究生培养中数量占到了一半,种类也比较多,有21个专业学位。目前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转型之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吴晓求教授就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三双制”理念——首先是“双课堂”,即除了传统课堂,还要有实践基地,有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其次是“双教学”,即既要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也要强调案例教学,这也是专业学位教学的重点,中国现在处于一个最丰富的时代,我们有条件去开发出既能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又能对中国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所以关键是我们要有合理的机制去激励老师们投入热情去做这件事情;第三个就是“双师资”,现在各个学院中都有一些老师对实际社会中发生的情况不了解,那么一方面我们要激励这些老师走出去多实践,另一方面,引进业界有水平的老师。把“三双”做到位了,那么人民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在全国就一定具有引领的作用。
吴晓求教授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题演讲环节,由社会科学案例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教授主持。
毛基业教授在演讲中从管理者的角度介绍了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战略与实施,也谈了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相结合方面的个人体会。毛基业教授指出,不管是专业学位要求、师资力量的问题,还是教育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都迫使商学院必须在教学方面做出大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学院提出把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的积累形成学院未来的品牌和差异化,形成学院的案例战略。在具体举措方面,商学院有一系列的“推和拉”的制度和办法,例如商学院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案例中心,每年组织本院教师开发原创案例,目前案例库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学院特别重视培养案例教学师资力量,每年派出若干名教师参加哈佛、毅伟、欧洲案例中心等国内外知名案例机构举办的培训,而这些培训过的教师回来后对全院教师进行培训。案例中心还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工作坊、公开课,以及利用电子通讯、微信、网站等,使得教师们在案例开发和教学方面能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同时也能向兄弟院校、甚至向国际上介绍商学院的案例,树立人大商学院案例的品牌。
毛基业教授
胡百精副教授以自己参与开发的两个粗案例为例,分享了跨学科案例开发涉及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包括跨学科合作的意义、如何找到跨学科公共的议题、如何组建跨学科的团队、团队如何合作、跨学科案例如何呈现等。胡百精副教授认为,案例可能是人民大学实现跨学科融合的触点,是真正的创新,应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合作,首先是必须找到多学科共同关切的话题,如果没有找到共同关切的话题,多学科的介入都是表面的介入。在有公共性议题的前提下,多元的主体必须要真正的投入其中,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有充分的意见的竞争。跨学科案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文本、视频、微信公众号、H5,并且制作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学生的创造力远超我们的想象。总之,激发多元的视角、多元的观点和多元的呈现,这才是一个成功的跨学科案例。
胡百精副教授
西班牙IE商学院院长Santiago Iniguez教授分享了IE商学院在案例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IE商学院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相结合,运用MOOCs等多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Santiago Iniguez教授也介绍了多媒体案例的开发过程与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数据,有力的说明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方法确实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Santiago Iniguez教授还带来了IES商学院具体负责多媒体案例开发和仿真教学的负责人录制了一段约30分钟的视频,详细介绍了IE案例中心是如何制作多媒体案例、仿真案例,以及粗案例、漫画案例等,并介绍在案例教学中如何与知识点相结合。
Santiago Iniguez教授
许光建教授分享了公共管理学院在案例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包括:案例教学在MPA教育过程中重要作用和地位,公共管理学院实施案例教学的做法,几点经验和体会。许光建教授指出,MPA和MBA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案例教学都是重要的抓手,但也有一点有所不同——MBA案例通用性相对较强,而MPA案例有较强的本土性,这一点要求我们需要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公管学院案例中心已经成立6年,案例库有一定规模,并出版了相关书籍。学院也积极和全国MPA教指委、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人大案例中心等合作。学院也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示范案例建设、资助教师参加哈佛培训等等。
许光建教授
时延安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涉法律问题跨学科案例开发的相关问题,包括法律类案例开发的跨学科趋势、意义,以及涉法律问题跨学科案例的定位与设计等。法学专业的案例可分为操作型案例和实践型案例。就法硕教育而言,更强调的是实践型案例、强调内部学科的整合、强调跨学科和综合性。实践中很多案子都是民事、行政、刑事交融在一起的,如果真正能处理好这个案子,必须跨学科的。通过跨学科的案例来培养综合能力,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来讲,法学院的跨学科案例做的比较多的是一级学科内部二级学科之间的合作进行开发。至于一级学科之间合作,时延安教授自己也曾做过尝试,但不是很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团队合作并不紧密。由此,时延安教授认为,跨学科案例开发的团队建设至关重要,要有真正感兴趣的人、科学的合作机制和充分的意见碰撞。
时延安教授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陈健主任向各位老师介绍了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芸窗数字教材平台本质上是一种多媒体教学平台,相关教师将基础理论课程的视频、课件、题库、作业、扩展阅读知识等所有资源放在平台中。平台通过教师端、学生端和移动端,将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将丰富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结合起来。这种现代教学模式对探索专业学位教育和案例都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陈健主任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