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探寻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之道

来源: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编辑: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5-22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刊载了我校会计学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成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困境与财务报表的改进》。该文提出了一套创新观点,是一项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全文约26 000字。该文被遴选为《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的卷首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待刊。据了解,该文是我院“会计学原论”研究团队的系列成果之一,该团队的系列成果引起了业界和师生们的广泛兴趣。为此,我们近期专访了该文第一作者、商学院副教授周华老师。

 

立法导向、教学导向和实务导向的科研: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

最近三十年,我国会计理论界跟踪域外理论,引进了很多新颖的概念和做法,这对于丰富理论知识可谓不无裨益。但研究发现,也有不少概念和方法存在以讹传讹的问题,这就导致学习者时常陷入困惑。财务会计教材的内容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几乎被全面替换为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多内容缺乏考证,诸多来历不明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常常无法令青年才俊们信服。

面对这种困局,为了将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立法、服务于会计教育、服务于会计实践,戴德明教授和周华自1999年起确定了立法导向、教学导向和实务导向的研究思路,他们讨论确定了一个科研计划,打算用五、六年的时间,对国际会计准则等流行会计规则的由来进行全景式的辩证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研究发现令他们感到吃惊:国际会计准则是一套缺乏合理逻辑的金融分析规则,很多“国际会计惯例”是以讹传讹形成的,根本就不符合会计基本原理。研究计划一再延长。直到今年,这份计划整整执行了将近18年,才算初步达到当初计划的目标,学术创新才算踏上新起点。

他们的论文和著作大多围绕国际会计准则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例如,衍生工具会计、套期保值会计、研发支出资本化、商誉减值、递延所得税、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外币折算、资产减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均存在学科知识来路不明的问题。他们的论著就着重考察上述会计规则的设计理念和历史演变,运用会计原理鉴别会计规则的成败与得失,相应地提出改进方案。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着力为会计实践创新提供支持。这种思路下的会计学术研究既可以协助立法机关完善会计相关立法,又可以协助会计实务工作者提高会计管理效率,会计教育也会因此而更有意义。

研究型教学与教学导向的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20世纪80年代初,人大的阎达五先生与财政部的杨纪琬先生共同提出“会计管理活动论”,指出企业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管理职能的内在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这一学说应予发扬光大”,周华说。他和人大商学院“会计学原论”研究团队以发展会计管理活动论、巩固和提升本土会计品牌为主线,进一步提出了“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的理论观点,主张企业会计要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具有法律证明力的财产权利和业绩信息。简单地说,记账必须要具备原始凭证,禁止缺乏法律证据的记账行为。作为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是公共会计师行业为了谋求证券市场审计业务,而推行的一套弹性化的会计规则,其显著特征就是允许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按照其意图记账,不要求必须具备原始凭证。从北美引入的主流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证券投资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是“决策有用观”。但周华和合作者提出,“世界上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够精确地刻画股价的形成机制,决策有用观实际上给会计规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际会计准则以谨慎性原则为名推行资产减值会计,以相关性原则为名推行公允价值会计规则。相应地,企业管理层可以在存货市价下跌时减记资产、同时减记利润,在存货市价上升时增记资产、同时增记利润,而这种记账行为并不具备原始凭证。这意味着企业管理层可以按照其意图调节资产和利润数据。这种弹性化的会计规则导致会计造假常规化,证券市场会计监管形同虚设。而这样的会计规则却被境外公共会计师行业和我国学术界当作最先进的国际会计惯例引入我国,并成为主流理论学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一直面临着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其所主张的公允价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等规则由于存在助涨助跌的顺周期效应(procyclicality)而受到了财经界的广泛批评。

“会计学原论”研究团队所提出的颠覆性创新观点,与学术界流行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国际会计趋同”等主流理念具有显著不同,难以通过社会科学界最近二十年兴起的匿名审稿流程(他们迄今仍然积压有一大批论文)。在最艰苦的那几年,学院领导和前辈们了解到他们所面临的发表困境后,勉励他们“走自己的路”,“坚持做有学术思想的研究”,“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原创成果”。“学校和学院对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会计学原论’研究团队发展会计管理理论、打造本土学术品牌提供了强大动力”,周华说。学院所倡导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也是他们坚持做本土原创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学院师长、同仁们的勉励和支持下,他们坚持打磨和完善原创观点。经过重重评审和反复打磨,他们提出的颠覆性创新观点先后作为卷首文章刊发于《会计研究》(2015年第7期)和《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等刊物。他们提出,“就其性质而论,国际会计准则和公认会计原则本身并非会计规则,而是适应资本市场交易的高流动性需要的,缺乏合理依据的金融分析规则”;“会计规则的弹性化,在事实上瓦解了对资本市场的会计监管,使得资本市场上的集体性欺诈合规化”;因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可以在区分法律事实与金融预期的基础上,平衡公益与私利之得失,重新设计以加强有效管理、执行上位法为核心的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制度,更好地发挥会计在维护市场法制和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会计学原论”系列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或摘编转载约十余篇次。

本土原创理论成果被遴选为卷首文章

历时18年,他们打造形成了约150万字的三部“会计学原论”系列著作,其中,《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会计规则的由来》,有幸先后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CJY024,戴德明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7CJY011,周华主持)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3FJY005,周华主持)的支持。

“会计学原论”系列著作

 “会计学原论”系列论著的理论主张多次被中央领导批示,并被经济监管部门调阅参考。2009年,戴德明教授和周华老师的观点入选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编辑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上报决策层,第一次被中央领导批示,并被监管部门用作立法参考。2016年,周华撰写的研究报告先是在4月份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首批高端智库)编辑的《问题与思路》,5月又全文入选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编辑的《国家高端智库报告》,他们的观点第二次被中央领导批示,并被经济监管机关采用。

2016年11月,我校会计学科首次获准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这也是我国会计学界第二项会计理论重大课题。该项目选题为“面向国际趋同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优化路径研究”,首席专家为戴德明教授、周华副教授参与该项目并承担子课题研究。

 

着力建设“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和教学资源库

自博士毕业留校以来,周华基于上述原创成果撰写了各类教学项目的讲义,这些研究型教学资料受到学员们的普遍欢迎。2010年,他被吸纳加入伊志宏教授率领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随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督促下,他把讲义转变为教材,独立编著共约140万字的《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学》等“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自2011年起陆续出版。这套教材根据我国基本法律关于民事权利的规定,按照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股东权的顺序讲解资产的会计处理,在阐述会计规则的同时还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点来答疑解惑,尤其强调会计规则的法律背景和理论依据。书中设专栏扼要讲解了相关的流转税法、所得税法、公司法、金融法、票据法、知识产权法。实践证明,将经济法、税法和会计学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同学们建立起交叉贯通的知识结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设置专栏,对流行的境外学说进行辩证分析,受到兄弟院校师生的欢迎。

独立编著的 “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第1版)

系列教材中的《会计学》一书在出版两年后,于2013年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自2015年起,周华独立编著的“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开始发行第二版。

独立编著的“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第2版)

在会计系前辈们的指导下,他被吸纳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的主编队伍,参与共同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会计学》和《初级会计学》,建设形成了包括会计课程题库、通用教学素材和各门课程专用教学素材在内的教育资源库(配有视频、模拟实训、经典案例、经典著作等)。

参与编写、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学院前辈、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周华于2007年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第二期),2008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标兵班主任”,2009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15年被评为商学院“最佳本科教师”,2016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十大教学标兵”和商学院“教学杰出教授”。

部分奖项的获奖证书

 

深入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

“有幸在教师节大会上荣获‘教学标兵’荣誉称号,这都是老师和同学们抬爱的结果”,周华说,“我经常跟同学们商量着拖堂,得到同学们的响应和支持,同学们曾在学校教务系统中反馈说,‘周老师能够面不改色地把3学分的会计课上成5学分’。而如果按照常规教学评估标准去看,这种做法很难进入评优序列,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令人感动”。

是什么吸引着同学们主动接受如此高强度的会计专业训练呢?在走访过程中,周华的会计课堂所采用的直观教学、研究型教学方法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高效率的直观教学。他探索出了“快速入门:十个分录学记账”这一高效率的入门教学方法,绘制了一套精美的记账凭证和账页,这些素材与实际工作中的一模一样。开课第一讲就以“快速入门:十个分录学记账”带领同学们动手记账,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会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新鲜有趣的实践模拟,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

交叉学科贯通教学。周华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注重融合财政学、金融学、经济理论和经济法的相关知识,从多学科视角阐释会计理论与方法。《资本论》《货币论》等著作的观点也常常出现在会计课堂中。同学们进而可以体会到触类旁通之妙,并可以建立交叉贯通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可有较大提升。

富有吸引力的辩证教学。周华在教学中注重阐释会计规则的由来,并进行辩证分析。课堂上所讲授的“何人、何时、为何提出某一会计规则”,以及所进行的辩证分析,大多是周华十多年积累的研究发现,这种将教学和科研直接对接的做法两次被《中国会计报》采访报道,相关探索体会被刊载于《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10期。他还多次应邀在全国会计师资研讨会上作教学研讨汇报、在十几所兄弟院校做学术报告。

 

以理想信念照亮同学们的前程

据同学们介绍,周华老师的会计课注重基本功的训练,阅读量很大,推荐的优质视频和图书资源,真是同学们闻所未闻的,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还注重引导同学们自觉增强职业规划意识。“人大会计学科特别重视将本土智慧与国际视野结合起来,培养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会计教学不但要教给同学们实用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起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关联,更要着眼于激发同学们的潜能,激励同学们向着理想一步一步挺进”。

在采访过程中,周华老师反复强调,这种教学和科研直接对接的探索实践,是学院和学校长期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坚持本土学术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制度文化的成果。学院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工作条件,并在项目团队最艰苦的那些年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学院的师长和同仁也长期勉励和支持这样的探索。实践证明,注重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长期积累,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学院、学校这种将本土智慧与国际视野紧密结合起来的做法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往往具备其鲜明特色。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可以而且应当把实现学术成果的外译输出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推动外向型国际化的科研导向,主动输出本土原创成果,把知识创造作为学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把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从而以本土原创成果引领学科发展,为国内外经济管理教育共同面临的困境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期待着人大会计人的教学和科研能够取得更好更多的原创成果。

 

【周华简介】

周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MPAcc项目主任、MBA会计学课程组组长。2005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2007年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主持子课题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会计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提出“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等理论主张,建议按照我国民商法、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完善经济监管法规。学术观点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国家高端智库报告》,多次被中央领导批示,并被多个监管部门用作立法参考。自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积累形成约150万字的《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等“会计学原论”系列著作,共同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初级会计学》、《会计学(非专业用)》,独立编著约140万字的《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学》等“会计学原论”系列教材。2010年成为伊志宏教授率领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成员,2014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16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商学院“教学杰出教授”。

 

相关链接:

“探寻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之道——专访商学院副教授周华”,《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17年3月20日第3版,记者李欢

“周华: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研究型学习”,《中国会计报》2015年7月31日16版,记者高鹤

“周华:在课堂上‘点燃会计的火焰’”,记者宫莹

人大商学院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商学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商学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宣传信息事务办公室 邮箱:media@rmbs.ruc.edu.cn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