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零售的中国经验:流通理论与案例视角》

来源: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作者:谢莉娟 发布时间:2023-12-26

类别:专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教师简介:

谢莉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跨学科案例开发项目、校级社科重大项目等。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多次获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优秀奖、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高水平著作奖、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教学优秀奖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经济理论、国内市场与商品流通、数字化零售、流通体制与国企改革。

专著简介: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零售活动与零售商业的表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该书以数字经济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为背景,以数字化零售的中国经验为主题,内容覆盖理论、实践、案例三大模块。在理论方面,在中国特色流通理论指导下,为数字化零售现象的本质解析带来经济学新视角;在实践方面,结合流通体制改革阐释了数字化零售的背景、起因、总体实践等,揭示了零售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中宏观背景;在案例方面,追踪了中国情境下的典型前沿案例,通过呈现和揭示数字化零售创新的微观机制,更好地归纳和提炼中国经验。

具体篇章结构包括:

第一—二章理论篇:该篇立足于商品流通理论,梳理了零售活动的源起与发展,探讨了零售活动与零售商业的本质。该篇指出,零售始终是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活动,始终要为“消费的需要”而售,零售活动唯一不变的出发点是需求洞察。零售媒介供需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消费需要,这在数字化情境下还须通过零售更有效地服务生产、提升供给侧效率来提供持久动力,体现为由洞察需求到联动生产的零售媒介机制。因而,目前如火如荼的“新零售”现象不是一场业态革命,而是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零售媒介机制的变革与升级;但零售活动的创新主体并不限于零售商,无论是产销合一还是产销分工情境下,零售变革的要义都在于推动实现供需之间更高水平的媒介效率。

第三—四章实践篇:该篇结合中国零售业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历程和数据等,对中国零售业实践中存在的焦点问题“自营与联营之争”进行了专题分析。自营和联营并非“针尖对麦芒”的互斥关系,二者的合理化发展实际上也是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合理配置问题。而中国零售业的特殊现实在于,在经济转轨时期和零售业对外开放的竞争中,零售企业在市场化转型中也逐渐转向联营制,并一度由于其过高比例发展而颇受争议。该篇还结合中国零售业数字化发展中出现的新实践、新现象、新问题,对可能落入的“陷阱”做出了理论上的警示性分析和应对思路剖析,有助于读者联系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情境,更好地理解数字化零售的背景、起因与总体实践等。

第五—十章案例篇:该篇以作者调研开发的一手案例(包括韩都衣舍、酒仙网、苏宁、京东、超市发)为基础,详细描述并提炼归纳了数字化零售的不同微观机制,更丰富地呈现了多维度、多创新主体、多创新思路的中国经验。该篇还基于零售原理、产业规律以及数字化零售驱动的经济大循环分析,并结合微观案例分析与未来变革趋势,对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了探讨。

该书在理论篇和实践篇侧重将经济学原理和零售管理相结合,有益于结合流通经济理论对数字化零售的本质机理做出显性补充,为关心数字经济和流通业转型发展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学术参考。案例篇均为一手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企业持续调研、深度访谈和长期合作的成果,并获案例企业的授权认可;其中提取了数字化零售的成功案例,也加强了学理层面的机制提炼和经验归纳,为基于数字化零售疏通经济大循环提供了政策启示,同时为相关的业界人士、创新创业者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启发。

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86-10-82509171 rmbs@rmb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6828号-1